100%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五 職官十三

  王侯總敘

  歷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屬附

  ○王侯總敘

  封建起於黃唐郡縣創自秦漢師古者欲復封建宜今者必置郡縣唐臣杜佑作王侯總敘雖備陳其利病而終之曰莫可究詳曹冏陸機著論謂必宜法古魏徵李百藥上疏又力排其議夫救分離之難莫若建諸侯削尾大之勢莫若置守宰而今昔異時欲行古道勢莫能遵故自唐以迄宋遼金元皆無封建至明初封皇子為諸王置藩府於各直省雖非如三代之分茅胙士得專生殺而護衛甲士為數甚夥其不能謹守藩條者每足滋生民之擾是以惠帝始立方欲因事削除致有靖難之師且成祖既併取寧藩徙之南昌傳世未幾宸濠踵而生變徒貽國患古法之不可復泥又其明驗然五等之號歷代不廢品秩之差前後各殊史傳所載及各朝會典典章集禮所傳班班可考爰列敘於左

  ○歷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屬附】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制爵九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曰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曰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食邑千五百戶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品七曰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進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凡名山大川及畿內諸縣皆不以封至郡公餘爵聽迴授子孫其國公皆特封凡封戶三丁以上為率歲租三之一入於朝廷食實封者得真戶分食諸州其王府傅一人諮議參軍事一人友一人侍讀無定員文宗開成元年改諸王侍讀曰奉諸王侍讀宣宗大中初復舊文學一人東西閤祭酒各一人長史一人司馬一人掾一人屬一人主簿一人記室參軍事二人錄事參軍事一人錄事一人功倉戶兵騎法士等七曹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二人行參軍事四人典籤二人自典籤以上為府官郡王嗣王不置長史親事府典軍二人副典軍二人校尉五人旅帥隊正隊副自旅帥以下視親事多少乃置帳內府典軍二人副典軍二人自校尉以下員品如親事府親王國令一人大農一人尉一人 【按杜佑通典作大農二人尉二人茲據新唐志】 丞一人學官長丞各一人食官長丞各一人廄牧長丞各二人典府長丞各二人皇姑為大長公主正一品姊為長公主女為公主皆視一品皇太子女為郡主從一品親王女為縣主從二品凡王公十五以上預朝集宗親女婦諸王長女月參凡公主邑司令一人丞一人主簿一人錄事一人

  △宋

  宋爵一十二等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皇子兄弟封國謂之親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宗室近親承襲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後承襲及特旨者封國公餘宗室近親並封郡公食邑沿唐制王食五千戶郡王國公三千戶特加者無定數其開國公侯伯子男皆隨食邑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分國三等大國二十七次國二十小國百二十見任前任宰相食邑實封共萬戶王為正一品嗣王郡王國公為從一品開國郡公為正二品開國縣公為從二品開國侯為從三品開國伯為正四品開國子為正五品開國男為從五品太祖開寶六年詔晉王位望俱崇親賢莫並宜位在宰相之上大宗太平興國八年楚王廣平郡王出閤令宰相立親王之上真宗景德中皇姪武信軍節度使惟吉加同平章事時駙馬都尉石保吉先為使相史館引唐制宗室在同品官上遂升惟吉焉凡親王府有傅長史司馬諮議參軍友記室參軍王府教授小學教授傅及長史司馬有其官而未嘗除太平興國八年諸王出閤楚王府置諮議參軍二人翊善一人陳王府置諮議翊善各一人後又置記室及諸王府侍講一人並以常參官充其後多不置諮議翊善記室或止一員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仁宗初封壽春郡王置友二員亦以常參官充天禧二年進封昇王友遷諮議仍置記室一人皇侄皇孫侍教南北伴讀無定數凡公主亦分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皆不置官屬

  △遼

  遼之封爵唯有國王郡王國公三等率以漆水柳城混同蘭陵國名則屢進屢改有加至二國者其初宗室與勳戚無異道宗太康五年十一月詔唯王子封一字王餘並削降其爵號大約采唐宋之制其王府北面官有親王祗應司王子院有王子太師王子太保王子司徒王子司空王子班郎君南面官王傅府有王傅 【興宗重熙十五年蕭惟信為燕趙王傅】 親王內史府有內史 【道宗太康三年見內史吳嘉努】 長史參軍諸王文學館有諸王教授 【重熙中姚景行為燕趙國王教授】 諸王伴讀 【聖宗太平八年長沙郡王宗允等奏選諸王伴讀】

  △金

  金封爵正從一品曰郡王曰國公正從二品曰郡公正從三品曰郡侯正從四品曰郡伯 【舊曰縣伯章宗承安二年始更名曰郡伯】 正五品曰縣子從五品曰縣男凡封王者食邑萬戶實封一千戶郡王五千戶實封五百戶國公三千戶實封三百戶郡公二千戶實封二百戶郡侯一千戶實封一百戶郡伯七百戶縣子五百戶縣男三百戶凡封王大國號二十次國三十小國三十封王郡號十封公主縣號三十王府官有傅府尉長史司馬文學記室參軍

  △元

  元之封爵凡八等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伯正四品亦有從四品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其初宗室駙馬通稱諸王制度簡樸位號無稱惟視印章以為輕重後始有國邑之名其制封一字王者金印獸紐兩字王者金印螭紐次有金印駝紐金鍍銀印駝紐金鍍銀印龜紐有止用銀印龜紐各分等級有同姓無國邑而稱王者但曰宗王諸王傅官庫金布哈太子至齊王位下凡四十五王每位下各設王傅傅尉司馬三員傅尉惟庫春布哈額布根鄂蘭烏克三王有之自此以下皆稱府尉別於王傅之下司馬之上而三員並設又多寡不同或少至一員或多至三員者齊王則又獨設王傅一員

  △明

  明太祖洪武三年詔立長子標為皇太子封第二子椿為奏王次棡晉王棣燕王橚吳王楨楚王榑齊王梓潭王杞趙王檀魯王侄孫守謙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設置相傅官屬及諸禮儀八年定諸王宗人祿米每歲親王五萬石靖江王二萬石郡王六千石郡王諸子年十五人賜田六十頃為永業除其租九年定王府官制又定諸王及公主歲供之等十七年更定冊寶親王俱授以金冊金寶皇太子之次嫡子及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塗金銀冊銀印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為王世子授以塗金銀冊銀印次子及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冊印亦如之郡王次子授鎮國次孫輔國次曾孫奉國皆將軍凡三等次元孫鎮國次五世孫輔國次六世孫奉國皆中尉凡三等其王府官屬長史司左右長史各一人其屬典簿一人審理所審理正一人副一人典膳所典膳正一人副一人奉祠所奉祠正一人副一人典樂一人典寶所典寶正一人副一人紀善所紀善二人良醫所良醫正一人副一人典儀所典儀正一人副一人伴讀四人教授無定員引禮舍人三人倉大使副使各一人郡王府教授一人典膳一人鎮國將軍教授一人神宗萬厤閒周府設宗正一人後各府亦漸置郡王府增設教授一人凡王府護衛指揮使司設官如京衛其王府儀衛司儀衛正一人儀衛副二人典仗六人儀衛掌侍衛儀仗護衛掌防禦非常護衛王邸有征調則聽命於朝凡功臣外戚封爵三等曰公侯伯皆有流有世功臣則給鐵券歲祿以功為差已封而又有功仍爵或進爵增祿其才而賢者則出司戎政 【具三都尉篇】 否則食祿奉朝請而已年幼而嗣爵者咸入國子監讀書世宗嘉靖八年定外戚封爵毋許世襲其有世襲一二代者出特恩駙馬亦有封侯者若恩親侯李貞永春侯王寧京山侯崔元以恩澤封侯非制也公主亦有大長公主長公主凡尚主者並曰駙馬都尉其尚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者並曰儀賓洪武七年公主府設家令一人司丞一人錄事一人二十三年改家令司為中使司以內使為之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五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六 職官十四

  州郡上

  ○州郡上

  司隸校尉

  州牧刺史

  總論州佐別駕 治中 主簿 功曹書佐 部郡國從事 典郡書佐 祭酒從事 中正

  都督總管節度團練都統等使附

  都護

  △司隸校尉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司隸周官唐時巳無元宗開元十七年置京都兩畿按察使二十年改曰采訪處置使天寶末又兼黜陟肅宗乾元元年改曰觀察處置使掌察所部善惡即隋以前司隸之職也

  ·宋

  宋沿唐制亦置觀察使又置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掌察畿內縣鎮刑獄盜賊場務河渠之事

  ·遼

  遼南面官中京東京上京皆有觀察使司又置采訪使 【太宗會同三年命於固靈為采訪使】 皆非司隸之職其五京警巡院有警巡使警巡副使中京有巡邏使司 【聖宗開泰中耶律古裕為中京巡邏使】 即古司隸也

  ·金

  金諸京置警巡院使掌平理獄訟警巡別部總判院事副一人掌警巡之事判官二人掌檢稽失簽判院事

  ·元

  元上都有警巡院達嚕噶齊警巡使各一人副使二人判官二人屬留守司大都路兵馬都指揮使司有都指揮使二人副指揮使五人知事一人掌京城盜賊姦偽鞫捕之事世祖至元九年以刑部尚書一人提調司事其屬其左右警巡二院置達嚕噶齊使各一人副使判官各一人又置大都警巡院達嚕噶齊使各一人副使判官二人

  ·明

  明有巡視五城御史又置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各指揮一人副指揮四人吏目一人巡捕盜賊疏理街道溝渠及巡視火禁之事其不職者巡城御史糾劾之又置巡按御史北直隸二人南直隸三人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與漢司隸唐京畿采訪使職位皆同

  △州牧刺史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州牧刺史漢以後皆為監郡大臣或統領軍事其職在按治所部官吏權位綦重唐高祖武德以後罷郡置州改太守為刺史官名雖存職非其舊故唐之采訪處置使理於所部之大郡天寶末兼理黜陟即古之州牧刺史也 【互見司隸校尉】 乾元元年改曰觀察處置使其東都西都北都置牧各一人掌宣德化歲巡屬員觀風俗錄囚恤鰥寡

  ·宋

  宋開封府河南應天府皆置牧次府亦置牧而觀察使及諸州刺史皆無定員又置提點刑獄公事掌察所部獄訟兼舉刺官吏之事

  ·遼

  遼南面方州官無牧有某州刺史

  ·金

  金諸州置刺史一人其刺史紀綱一州之眾務其上京東京等處置按察司糾察貪官污吏豪猾之人並勸農桑職與唐之采訪處置使同

  ·元

  元至元三年定一萬五千戶之上者為上州六千戶之上為中州六千戶之下為下州二十年既平宋又定其地五萬戶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戶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戶者為下州每州置達嚕噶齊無刺史其江南諸道行御史臺陝西諸道行御史臺及各道肅政廉訪司職掌監臨諸省統制各道憲司 【詳載御史臺門內】 亦唐采訪使之遺制也

  ·明

  明州次於府凡州有二屬州則隸於府直隸州則視府而秩次於府無刺史之官設總督巡撫提督經略贊理巡視撫治於各省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 【詳載御史臺】 贊軍務理糧儲巡視所部舉劾其所屬官吏位崇於唐之采訪使職亞於古之持節刺史焉

  △總論州佐【別駕 治中 主簿 功曹書佐 部郡國從事 典郡書佐 祭酒從事 中正】

  漢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州刺史之佐有別駕治中主簿功曹書佐部郡國從事典郡書佐祭酒從事等官其中正一官始於陳勝為楚王時而晉以從廢置不一歷代互相因襲雖小更變而大抵不異至隋以州為郡無復軍府州府之吏變為郡官自後皆然故州佐之官別載於郡丞篇今舉官之擬於州刺史者臚列其佐職於左唐十五道觀察使有副使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隨軍要籍進奏官各一人

  金按察使有副使僉事判官知事知法等官

  元行御史臺有經歷都事照磨架閤庫管句承發管句兼獄丞等官其肅政廉訪司有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句等官

  △都督【總管節度團練都統等使附】

  唐制大都督府都督一人長史一人司馬二人錄事參軍事一人錄事二人功曹參軍事倉曹參軍事戶曹參軍事田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法曹參軍事士曹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五人市令一人文學一人醫學博士一人中都督府都督一人別駕一人長史一人司馬一人錄事參軍事一人錄事二人功曹參軍事倉曹參軍事戶曹參軍事田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法曹參軍事士曹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四人市令一人文學一人醫學博士一人下都督府都督一人別駕一人長史一人司馬一人錄事參軍事一人錄事二人功曹參軍事倉曹參軍事戶曹參軍事田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法曹參軍事士曹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三人文學一人醫學博士一人都督掌督諸州兵馬甲械城隍鎮戍糧廩總判府事唐初曰總管後改為都督惟朔方仍稱大總管

  宋大都督府有都督長史左右司馬錄事參軍司戶司法司士司理文學參軍助教大都督及長史掌司牧尹與唐制略相似南渡後以見任宰相充都督次有同都督有督視軍馬多執政為之雖名稱略同然掌總諸路軍馬督護諸將非舊制比也高宗紹興二年呂頤浩首以左僕射出都督江淮兩浙荊湖諸軍事置司鎮江其後趙鼎張浚湯思退皆以宰相兼之頤浩還朝孟庾始以參知政事為權同都督代後落權字趙鼎先以知樞密院事為都督川陝荊襄諸軍事其後與浚並相並帶兼都督諸路軍馬入銜未幾浚獨被旨江上視師置都督行府行移文字並依三省體式其召赴行在以其事分隸三省樞密院思退初以左相出都督時楊存中即以太傅寧遠軍節度使同都督思退不行即以楊存中充都督非宰執而為都督自存中始後葉義問以知樞密院事督視江淮荊襄軍馬汪徹以參知政事湖北京西路都督視軍馬執政為督視於是見焉王之望辭同都督不曰朝廷於兩淮前以二大將為召撫使後以二從臣為宣諭使憂其不相統攝則以宰相為都督欲事權歸一也此可見朝廷開府之意凡簽廳文字並依尚書左右司樞密院檢詳房體式設屬諮議軍事參謀參議並以從官充書寫機宜文字幹辦官準備差遣前後員數不一至開禧用兵或以簽樞督視或以元樞代之或以參知政事督視四川軍馬然皆未有底績而罷又府州軍監有兼都總管者太原府延安府慶州渭州熙州秦州則兼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定州真定府瀛州大名府京兆府則兼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蓋宋制以文武官參為知州軍事各相鈐制軍監則加是銜非唐之總管也

  遼會同二年置遼陽大都督府以都督和勒博等關防遼陽東都為南面官其總管北面官則有南京都總管府興宗重熙四年改為都元帥府又置南京兵馬都總管府有兵馬都總管有總領南面邊事有總領南面軍務事有總領南面戍兵管官其南面官則五京皆有都總管府又有諸軍兵馬都總管府兵馬都總管兵馬副總管又有兵馬都總管府歸聖軍兵馬都總管府五州都總管府 【穆宗應厤初耶律蘇色為義霸祥順聖五州都總管】 山後五州都管司 【聖宗統和四年普努寧為山後五州都管】

  金海陵正隆六年置左右領軍大都督府三十二總管有神策神威神捷神銳神毅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鋒武勝武定武威武安武捷武平武成武毅武銳武揚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勝威捷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威勇之號其諸總管府皆載入郡太守篇

  元文宗天厤二年立欽察親軍都督府後改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三人同知二人副都督三人僉事都督二人經歷二人都事二人管句一人照磨一人其屬有左右欽察衛龍翊衛哈喇婁萬戶府 【官屬詳載司農卿諸屯監中】 其總管府則有管領齊哩克昆諸色民匠都總管府達嚕噶齊一人總管同知各一人副總管二人經歷知事提控案牘照磨管句各一人隨路諸色人匠都總管府達嚕噶齊一人總管二人同知一人副總管二人經歷知事照磨提控案牘各一人管領大都等路打捕鷹房胭粉人戶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首領官各一人管領本投下大都等路齊哩克昆民匠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副總管各一人管領諸路齊哩克昆民匠都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各一人同知副總管各二人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兼照磨各一人汴梁等路管民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府判各一人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人江淮等處財賦都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各一人副總管二人經歷知事照磨兼提控案牘各一人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都總管府達嚕噶齊二人都總管同知各一人副總管二人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人管領保定等路阿哈探馬兒諸色人匠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副總管各一人知事一人管領打捕鷹房民匠達嚕噶齊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副總管知事各一人管領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等戶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副總管知事各一人管領隨路打捕鷹房諸色民匠齊哩克昆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副總管各一人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兼照磨各一人隨路打捕鷹房諸色民匠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副總管知事各一人尚供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副總管判官各一人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人雲需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副總管判官各一人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人大都路管領諸路打捕鷹房總管府達嚕噶齊總管副達嚕噶齊同知副總管各一人經歷知事各一人昭功萬戶府屬管領諸路打捕鷹房納綿等戶總管府達嚕噶齊都總管同知治中府判各一人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人諸府所掌率皆帝后諸王鄂爾多位下事務及管領造作采捕諸色人匠或各屯佃戶不治兵馬與前代制度稍異其諸路總管府別載於郡太守篇

  明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 【互見武官上中篇】 每府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其屬有經歷都事都督掌軍旅之事各領其都司衛所以達於兵部不開府辟屬於外省非唐宋時之都督也亦無總管

  節度使始於唐有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節度使封郡王則有奏記一人兼觀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撫使則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營田招討經略使則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復有遣運判官巡官各一人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抹兵仗詣兵部辭見賜雙旗雙節宋初節度使無職掌無定員恩數與執政同以待宗室近屬外戚國婿年勞久次者又遵唐制以節度使兼中書令侍中中書門下平章事皆謂之使相以待勳賢故老及宰相久次罷政者隨其舊職或檢校官加節度使出判大藩通謂之使相徽宗宣和末節度使五六十人議者以為濫南渡後諸將有兼兩鎮三鎮者實為希闊之典其後相承宰執從官及后妃之族拜者不一遼北面官其大郡族有某部節度使副使判官其屬國亦有某國某部節度使副使聖宗統和二十九年專置準布國扎拉部諸部別部節度使司南面官上京道懷州等十二軍東京道開州等二十一軍中京道成州等七軍南京道幽州等二軍西京道雲中等六軍皆置節度使副使同知節度使事其屬有行軍司馬軍事判官掌書記衙官金諸節鎮節度使一人掌鎮撫諸軍防刺總判本鎮兵馬之事元明皆無

  團練使唐肅宗乾元元年置有團練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團練使以安民為上考懲姦為中考得情為下考宋團練使無定員遼各州皆置團練使副使判官又置諸軍都團練使司團練使副使判官漢軍都團練使司金不設元順帝至正十八年置奉元延安等處團練安撫勸農使司於耀州鞏昌等處團練安撫勸農使司於邠州以行省丞相托多行臺大夫鄂勒哲特穆爾領之各設參謀一人每道置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二人檢督六人經歷知事照磨各二人明無

  都統置於唐天寶之末代宗大厤八年罷宣宗大中後以康承訓討徐州以王鐸討黃巢皆為都統宋有諸軍都統制副都統制統制統領舊制出師征討諸將不相統一則拔一人為都統制以總之未為官稱也高宗建炎初置御營司擢王淵為都統制名官自此始其後神武五軍及川陝宣撫司都督府樞密院皆置遼北面官北大王院有北院都統軍司其南大王院亦與北院同北面邊防官有東京都統軍使司保州都統軍司東北路都統軍使司 【道宗大安六年置有掌法官】 南京都統軍司東路都統軍使司西南面都統軍司山西兵馬都統軍司又北面行軍官有行軍都統所 【有行軍都統行軍副都統】 先鋒都統所左右翼及中軍都統所御營都統所河南道北道東北面西北面西南面各有行軍都統所金正隆六年立三道都統制府元明皆無

  △都護

  唐制大都護府大都護一人副大都護二人副都護二人長史司馬錄事參軍事各一人錄事二人功倉戶兵法各曹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三人宋遼金皆不設元置都護府 【官屬職掌詳諸卿大理寺】 明不設唯世宗幸承天以郭勳為都護大將軍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六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七 職官十五

  州郡下

  ○州郡下

  京尹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河南尹 留守附

  郡太守

  總論郡佐郡丞 別駕 長史 司馬 錄事參軍 司功 司倉 司戶 司兵 司法 司士 參軍事 經學博士 醫學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掾 督郵 郡尉

  縣令

  總論縣佐丞 主簿 尉 五百附

  鄉官

  鎮戍關市官

  致仕官

  △京尹【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河南尹 留守附】

  唐制西都東都北都各置牧一人尹一人通判府務牧缺則尹行其事 【其鳳翔成都河中江陵興元興德府亦各置尹一人】 掌宣德化歲巡屬縣觀風俗錄囚恤鰥寡親王典州則歲以上佐巡縣少尹二人掌貳府州之事歲終則更次入計其屬司錄參軍事二人錄事四人功曹倉曹戶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參軍事各二人參軍事六人文學一人醫學博士一人宋開封府牧尹不常置權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導民而勸課之中都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專決大事則稟奏其屬有判官推官四人日視推鞫分事以治而佐其長領南司者一人督察使院非刑獄訟訴則主行以司錄參軍一人折戶婚之訟而通書六曹之案牒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曹士曹參軍各一人視其官曹分職涖事左右軍巡使判官各二人分掌京城爭鬭及推鞫之事左右廂公事幹當官四人掌檢覆推問 【開封典司轂下自太祖建隆以來為要劇之任至神宗熙寧間增給吏祿禁其受賕省衙前役以寬民力釐折獄訟歸於廂官而治事視前日省去十四哲宗元祐元年詔府界捕盜官吏隸本府與都大提舉司同管轄而掌其賞罰置新城內左右二廂三年以罷大理寺獄置軍巡院判官一人四年罷新置二廂六年王巖叟言左右廳推官公事詞狀初無通治明文請事繫朝省及奏請通治外餘並據號分治紹聖六年知府事錢勰言自祖宗以來並分左右廳置推官各一人近年止除推官一人元祐中並令分治請依故事分左右廳各除推官一人作兩廳共治職事又言熙寧中置舊城左右廂元豐初增置於新城內四年罷增置兩廂請復置從之尋又詔開封府所薦推官並召對取旨徽宗崇寧三年蔡京奏乞罷權知府置牧一人尹一人少尹二人分左右二府之政治牧以皇子領之尹以文臣充在六曹尚書之下侍郎之上少尹在左右司郎官之下列曹郎官之上以士戶儀兵刑工為六曹次序司錄二人六曹各二人參軍事八人易胥吏之稱略依唐六典制度又請移開封府治所於舊尚書省從之五年詔開封府屬官並依舊員額大觀元年李孝壽乞增置府學博士一人從之二年詔皇子領牧祿令如執政官又仁宗慶歷中賈昌朝言漢唐都雍置三輔內翼京師朝廷都汴而近京諸郡皆屬他道制度不稱王畿請析京東之曹州京西陳許滑鄭皆隸開封府以四十二縣為東畿帝從之】 高宗建炎三年詔改杭州為臨安府其守臣帶安撫使置知府通判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節度推官觀察推官觀察判官錄事參軍左右司理參軍司戶參軍司法參軍各一人本府掌畿甸之事籍其戶口均其賦役頒其禁令城內外分左右南北廂各置廂官以聽民之訟訴孝宗乾道七年皇太子領尹事廢臨安府通判簽判職官置少尹一人日受民詞以白太子間日率僚屬詣宮稟事置判官二人推官三人九年皇太子解尹事臨安府知通簽判推判官依舊置 【孝宗時張枃以直徽猷閣改知臨安府都城浩穰姦盜聚慝均畫分地以警捕夜戶不閉光宗時再為府尹內侍毛伯益冒西河茭地為亭外戚有殺其僕者獄具夤緣宣諭求免枃執奏論如律孝宗觀湖枃以彈壓伏謁道左孝宗止輦問勞賜以酒炙枃天分高爽吏材敏給所至以治辦稱南渡以來論尹京者以枃為首】 遼南面官五京留守司兼府尹 【聖宗統和元年見上京留守行臨潢尹事吳王稍】 又有某府少尹 【太平四年見臨潢少尹鄭宏節】 金大興府尹一人掌宣風導俗肅清所部總判府事兼領本路兵馬都總管府事置同知少尹總管判官府判各一人推官二人 【世宗大定初唐古安禮為大興尹上曰京師好訛言府中姦吏為民患卿雖年少有治才去其宿弊毋為因仍又章宗時承暉知大興府事豪民與人爭種稻水利不直厚賂元妃兄左宣徽使李仁惠仁惠使人屬承暉右之承暉即杖豪民而遣之曰可以此報宣徽矣又宣宗貞祐時胥鼎知大興府以在京貧民缺食者眾宜立法振救乃奏曰京師官民有能贍給貧人者宜計所贍遷官陞職以勸獎之遂定權宜鬻恩例入粟草各有數全活甚眾】 元大都路都總管府達嚕噶齊二人都總管二人副達嚕噶齊二人同知治中判官推官經歷知事各二人提控案牘四人照磨管勾一人國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世祖中統五年稱中都路至元九年改號大都二十一年始置大都路總管府并置都總管等官二十七年改為都總管府領府一州十有一凡本府官唯達嚕噶齊一人及總管推官專治路政其餘皆分任供需之事故又號曰供需府焉 【成宗大德中姚天福拜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畿甸大治後之尹京者以天福為稱首】 明順天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六人推官一人儒學教授訓導各一人經歷知事照磨檢校各一人府尹掌京府之政令宣化和人勸農問俗均貢賦節征徭謹祭祀閱實戶口糾治豪強隱恤窮困疏理獄訟務知百姓之疾苦天子耕耤行三推禮則奉青箱播種於後府丞為之貳兼理學校治中參理府事以佐尹丞通判分理糧儲馬政軍匠薪炭河渠隄涂之事推官理刑名察屬吏 【順天府即舊北平府太祖洪武二年置北平省九年改為北平布政司皆以北平為會府成祖永樂初改為順天府十年陞為府尹設官如應天府王賢為順天府尹嘗以柴炭為民病言於大司空石璞曰京民勞疲極矣今採運夫役與真保諸郡等無乃不可乎石默然為遞減之又惜薪中貴縱其下非法凌府屬叱跪於庭賢閒趨至欲縛其人以聞主者固謝乃已景帝景泰間再疏乞休上曰卿年七十禮當致仕然京畿冗繁非爾不治英宗復辟之初顧謂近臣曰府尹如賢者何可得哉】 南京應天府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二人推官一人經歷知事照磨檢校各一人儒學教授一人訓導六人 【自洪武三年改應天府知府為府尹秩正三品賜銀印】 左馮翊右扶風漢時之官職同京兆漢以後皆不置河南尹唐自元宗開元元年改京兆河南府長史復為尹通判府務牧缺則行其事十一年太原府亦置尹及少尹 【互載前京兆尹篇內】 宋河南應天府亦有牧尹少尹其屬官大略與開封府同留守唐自太宗伐高麗置京城留守其後車駕不在京都則置留守以右金吾大將軍為副留守開元以後以三都尹為留守少尹為副留守謂三都留守宋天子巡狩親征則命親王或大臣總留守事建隆元年親征澤潞以樞密使吳廷祚為東京留守其西南北京留守各一人以知府兼之 【西京河南南京應天北京大名】 留守掌宮鑰及京城修葺彈壓之事畿內錢穀兵民之政皆屬焉南渡初其東京北京並置留守以開封大名知府兼又以掌兵官為副留守其後河南已復南京西京置留守紹興四年高宗將親征以參知政事孟庾為行宮留守遼南面官五京留守司皆兼府尹 【互見京兆尹篇中】 其某京皆有留守副留守知某京留守事 【聖宗開泰二年蕭惠知東京留守事】 同知某京留守事同簽某京留守事 【太平四年耶律頁為中京同知六年蕭迪里同簽南京留守事】 某京留守判官 【世宗天祿中室昉為南京留守判官】 某京留守推官 【開泰元年見中京留守推官李可舉】 金車駕巡幸則大興府置留守同知少尹判官等官其諸京留守司留守一人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同知留守事一人帶同知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副留守一人帶本府少尹兼本路兵馬副都總管留守判官一人都總管判官一人推官一人元大都留守司留守五人同知二人副留守二人判官二人掌守衛宮闕都城調度本路供億諸務兼理營繕內府諸邸諸宮原廟上方車服殿廡供帳內苑花木及行幸湯沐宴游之所門禁關鑰啟閉之事其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管府品秩職掌如大都留守司而兼治民事車駕還大都則領上都諸倉庫之事置留守六人同知二人副留守二人判官二人國初置開平府中統四年改上都路總管府至元三年又給留守司印十九年併為上都留守司至明則巡狩親征皆命東宮監國以大臣為留守故留守亦不常置非如前代以京兆充居留之職也其所置留守司正留守一人副留守一人指揮同知二人專掌中都興都守禦防護之事洪武二年詔以臨濠為中都置留守衛指揮使司隸鳳陽行都督府十四年始置中都留守司統鳳陽等八衛防護皇陵設留守一人左右副留守各一人世宗嘉靖十八年改荊州左衛為顯陵衛置興都留守司統顯陵承天二衛防護顯陵設官如中都焉

  △郡太守

  唐自天寶以後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肅宗至德二載十二月敕近日所改百司額及郡名官名一切依故事罷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上州中州下州各置一人品秩有差 【戶四萬以上為上州秩從三品戶二萬五千以上為中州秩正四品上戶不滿二萬者為下州正四品下憲宗元和中陸亘為兗州守對延英具陳節度使分兵屯屬州刺史不能制故易亂帝因詔屯士得隸刺史又白居易遷杭州始築隄捍錢塘潮衝洩其水溉田千頃復浚李泌六井民賴以汲又崔郾守鄂州治尚撫綏經月不笞一人及鎮郢則用法嚴峻一毫不貸又薛珏入為司農卿時詔舉堪任刺史縣令者且百人延問民間疾苦屬吏得失取尤通達者什二宰相欲校以文辭珏曰求良吏不可責以文學宜以上愛人之本為心也宰相多其計所用皆稱職又李吉甫為相建言州刺史不得擅見本道使罷諸道歲終巡勾以絕苛斂吉甫連蹇外遷十餘年究知閭里疾苦常病方鎮強恣至是為帝從容言使屬郡刺史自為政則風化可成帝然之出郎吏十餘人為刺史又元和三年詔刺史於宣政門謝訖遣之任舊制凡命都督刺史皆臨軒冊命後雖無冊命而牧守覆命便殿召對賜衣服時河南尹裴復求速之任李吉甫為奏請遂有是命非舊制也】 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諸鎮節度會於京師賜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 【軍謂兵州謂民政】 其後文武官參為知州軍事其二品以上及帶中書樞密院宣徽使職事稱判某府州軍監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軍監亦如之掌總理郡政宣布條教導民以善而糾其姦慝歲時勸課農桑旌別孝弟其賦役錢穀獄訟之事兵民之政皆總焉 【其河南應天大名府則兼留守司公事太原延安府慶渭熙秦各州則兼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定州真定府瀛州大名府京兆府則兼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瀘潭廣桂雄各州則兼安撫使兵馬鈐轄潁昌府青鄆許鄧各州則兼安撫使兵馬巡檢其餘大藩府或沿邊州郡或當一道衝要者並帶兵馬鈐轄巡檢或帶沿邊安撫提轄兵甲沿邊溪洞都巡檢餘州軍則別其地望之高下與職務之繁簡而置之分曹以理之而總其綱要凡屬縣之事皆統焉】 高宗建炎初詔河北京東西路除帥司外舊差文臣知州去處許通差武臣一次又要郡文臣一員帶本路兵馬鈐轄武臣一員充副鈐轄次要郡文臣一員帶本路兵馬都監武臣一員充副都監紹興三年詔守臣罷帶路分鈐轄都監後帝又以守令皆帶勸農公事多不奉職自今有治效顯著者可令中書省籍記姓名特加擢用初除授見闕及自外罷任赴闕並令引見上殿孝宗乾道二年令非曾任守臣不得為郎定諸郡合文武臣通差去處並依舊制 【張詠知益州時李順搆亂王繼恩上官正總兵攻討援師不進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供帳餞之酒酣舉爵屬軍校曰汝曹蒙國厚恩無以塞責此行當直抵寇壘平蕩醜類若老師曠日即此地為爾死所矣正由是決行深入克捷又劉敞徙知鄆州鄆比易守政不治市邑攘奪公行敞決獄訟明賞罰境內肅然有客行壽張道中遺一囊錢人莫敢取以告里長為之守視客還取之又有暮遺物市中者旦往訪之猶在又蔡襄以樞密直學士知福州郡士周希孟陳烈陳襄鄭穆以行義著襄備禮招延訓諸生經學知泉州距州二十里萬安渡絕海而濟往來畏其險襄立石為梁其長三百六十丈民至今賴之又王大寶知連州代還言連英循惠新恩六州居民纔數百非懋遷之地月輸免行錢宜蠲減高宗詔大臣曰守臣上殿令陳民事遂得知田里疾革所陳五六得一可行其利亦不細矣又馬亮以工部侍郎徙知杭州先是江濤大溢調兵築隄而工未就詔問所以捍江之策亮裒詔禱伍員祠下明日潮為之卻出橫沙數里隄遂成又趙抃加龍圖閣直學士出為外守為政善因俗施設猛寬不同於成都尤為世所稱道神宗每詔郡守必以抃為言又种世衡知環州番部有牛家族努額者素倔彊未嘗出謁郡守聞世衡至遽郊迎世衡與約明日當至其帳往勞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險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結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緣險而進努額方臥帳中謂世衡必不能進世衡蹵而起之努額大驚曰前此未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羅拜聽命其後百餘帳皆自歸莫敢貳又真德秀進徽猷閣待制復知泉州迎者塞路溪村百歲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歡聲動地德秀涖任以後凡決訟自卯至申未巳或勸其嗇養精神德秀曰無力惠民唯有政平訟理自當勉耳又蔣元振知廉州清苦勵節家屬悉寄住潭州在任啜粥飲水自奉甚薄為政簡易民甚愛之又王十朋守泉初至任會七邑宰勸酒歷告以愛民之意出詩示之曰九重天子愛民深令尹宜懷惻隱心今日黃堂一杯酒使君端為庶民斟又陸九淵知荊門軍其境內官吏之貪廉民俗之習尚善惡皆素知之郡以為神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諸司交薦丞相周必大嘗稱荊門之政以為躬行之效焉又陳希亮代還執政以為大理少卿希亮願得一郡以自效乃以知宿州州跨汴為橋水與橋爭常壞舟希亮始作飛橋無柱以便往來詔賜縑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甸以至泗州皆為飛橋又神宗召趙抃知諫院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如是乎又歐陽修在滁州自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凡歷數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煩碎耳又曾鞏為知州務去民疾苦急奸盜而寬貧弱曰為害者不去則吾民不寧齊俗悍強喜攻劫至是豪宗大姓歛手不敢動寇攘屏跡州即肅清又孫甫知鄧州有惠政慶歷中范仲淹洎甫相繼守郡皆號良吏】 遼南面官黃龍府有知黃龍府事 【興宗重熙十三年見知黃龍府事耶律烏魯斯】 興中府有知興中府事 【道宗咸雍元年有知興中府事楊績】 其某州亦有州刺史 【蕭文知易州兼西南安撫使高陽土沃民富吏其邑者每黷於貨民甚苦之文至悉去舊弊務農桑崇禮教民皆化之時大旱百姓憂甚文禱之輒雨屬縣又蝗反躬自責蝗盡飛去遺者亦不食苗散在草莽為鳥鵲所食霪雨不止復禱而霽是歲大熟】 金諸總管府則府尹兼領都總管其諸府 【非總管府】 則置尹一人諸防禦州則置防禦使一人諸州則置州刺史一人其掌皆同府尹 【翟永固以尚書左丞罷為真定尹尚書省奏固自執政出為尹其繖蓋當用何制度上曰用執政制度遂著為令】 元至元初置諸路總管府二十年定十萬戶之上者為上路十萬戶之下者為下路當衝要者雖不及十萬戶亦為上路置達嚕噶齊一人總管一人兼管勸農事江北則兼諸軍鄂囉秩各有差 【上路達嚕噶齊總管皆正三品下路皆從三品】 其散府 【秩正四品】 則置達嚕噶齊一人知府或府尹一人領勸農鄂囉其諸州亦有達嚕噶齊州尹 【順帝至正時朝廷慎選守令參知政事魏中立言於帝當今欲得賢守無如韓鏞者乃特署鏞名授饒州路總管饒俗尚鬼有覺山廟者自昔為妖以禍福人為盜賊者事之尤至有為必卜之鏞至即撤其祠宇沈土偶人於江人初大駭已而歎服又董文用出為衛輝路總管十六年受代歸里茅茨數椽僅蔽風雨讀書賦詩怡然燕居人皆服其廉潔】 明改諸路為府每府置知府一人 【自宣宗宣德以後統計天下府凡一百五十有九】 掌一府之政宣風化平獄訟均賦役以教養百姓每三歲察屬吏之賢否上下其考以達於省上吏部凡朝賀弔祭視布政司直隸府則專達 【宣德初以雄劇十郡慎選良牧尚書胡濙舉況鍾典蘇郡請賜敕以行鍾始以吏起家洞灼郡弊涖任後吏胥抱牘請署欲以嘗鍾鍾默然若無能為者既三日復請署鍾乃歷舉前牒中之故為出入隱竄顛倒者立撲殺之僚屬震慄因并舉僚屬之貪虐庸懦者立黜之置善惡二簿察民善惡籍其民以示勸懲民咸感化凡奏減正賦田糧及停徵淹沒舊欠糧草共數百萬辨明誣入軍籍者千八百餘家蘇人語減三分糧當一代軍民到於今受其賜述職日上錫宴賜詩英宗正統五年九載滿去郡民赴闕乞留者百萬餘人遂再遣還任終於官又何文淵為溫州守入為少司寇特薦侍御劉謙代已治郡九年善政甚多嘗語人曰守與令雖官階不同皆職民牧赫赫為威民不近也察察為明民罔容也平易近民守令之道也人以為名言又郁山為溫州守時元輔張孚敬雖歸上眷猶厚部使以下望風爭趨山獨處之以禮孚敬建賓綸樓大治第宅又求廣其基地強買不休山自往止之曰夫居第當遺之子孫公今移易幾何家匝垣已里餘矣而意猶未足殆非所以善後計也且公居朝嘗喜稱伊傅周召之為明柰何所以處家者顧出蕭何李沆下古張怒作色山不顧而出自後地不再廣】 其直隸州各州置知州一人 【明制有直隸州有屬縣視府其品秩雖與散州同而職實知府也計天下州凡二百三十有四】

  △總論郡佐【郡丞 別駕 長史 司馬 錄事參軍 司功 司倉 司戶 司兵 司法 司士 參軍事 經學博士 醫學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掾 督郵 郡尉】

  唐制諸州郡有別駕長史錄事參軍事司功司倉司戶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各參軍事市令丞文學醫學博士等官其上州中州下州皆同宋諸州郡有通判及幕職官諸曹官教授等官太祖建隆四年詔知府公事並須長史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其諸曹官與唐制略同遼南面官黃龍府興中府皆有同知判官博士助教等官金諸總管府諸府諸州皆有同知判官推官等官元諸路諸府諸州皆有同知治中判官推官等官明各府皆有同知通判推官各直隸州皆有同知判官皆無定員視其事之煩簡以為差

  郡丞唐不置有別駕長史元宗天寶以後諸郡皆廢別駕下郡置長史一人肅宗上元二年諸州復置別駕德宗時復省元和長慶之際兩河用兵裨將有功者補東宮王府官久次當進及受代居京師者常數十人訴宰相以求官文宗時宰臣韋處厚建議復置兩輔六雄十望十■〈覧,糸代見〉州別駕宋諸州皆置通判 【卞袞通判宣州太宗淳化間上命采庶僚之廉幹者給御書印紙課最仍賜實俸以旌異之袞與焉又李肅之通判澶州時北使將過郡而樓堞壞圯肅之謂郡守曰吾州為景德破敵之地當示雄強今保障若是且柰何遂鳩工搆城屋凡千區規制一新人皆服其幹濟又王十朋擢紹興府簽判既至咸以書生易之十朋裁決如神吏姦不行又陳堯佐通判潮州修孔子廟作韓吏部祠以風示潮人又周敦頤為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亦不肯從又張忠恕通判杭州能撥煩理劇拳拳以體國為心】 大郡置二人餘置一人貳郡政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南渡後設官如舊人則貳政出則按縣既而諸州通判有兩員處減一人凡軍監之小者不置遼南面官黃龍府興中府皆有同知判官金諸總管府皆有同知都總管掌通判府事兵馬副都總管所掌與同知同總管判官掌紀綱總府眾務府判與總管判官同又有推官其職掌亦同諸府亦有府判推官掌紀綱眾務諸州有同知通判州事有判官簽判防刺州事元諸路總管府有同知治中判官各一人推官二人專治刑獄諸散府有同知判官推官各一人諸州亦有同知判官明諸府亦有同知 【景泰間彭鏡初遷大理同知所隸多土官舊俗謁見有儀蔭襲有饋鏡初一切峻卻之滇民尚鬼鏡初所至必毀淫祠海上有獵神頗著靈異鏡初奉上臺命竟往毀之方航海浪高於屋從者膽落獨無所怖已至風止水靜卒毀而還又施奎調南安同知刑威不用專尚德化不踰年人吏洽和民悉感其德惠】 通判 【宣德間戴浩為東昌通判兼徵租淘河之役九載秩滿民歌曰戴別駕公實為我儂廉慎忘躬能使年豐又譚讓改衢州通判政務尚嚴厲夜有人書廨壁者曰虎豹在山雷行於天人宜自度不可犯譚譚顧視笑曰為政不能使民無犯而使不可犯耶更治簡緩民愈稱順又劉容通判黃州單車赴任布袍蔬食不殊寒士風廉平之譽孚於上下黠吏悍卒相戒斂戢】 分掌清軍巡捕管糧治農水利屯田牧馬等事無常職各府所掌不同延安延綏同知又兼牧民其邊府同知有增至六七員者洪武三年設各府推官理刑名贊計典其各直隸州亦有同知判官

  司馬唐置一人宋遼金元明皆無

  錄事參軍唐置一人宋制錄事參軍掌州院庶務糾諸曹稽違宋以後皆不置

  司功參軍唐上州中州置一人下州不置宋遼金元明皆無

  司倉參軍唐置一人宋有戶曹參軍掌戶籍賦稅倉庫受納即唐之司倉參軍也金諸府以府判分判吏戶禮案事元明皆以同知通判分掌其事

  司戶參軍唐上州置二人中州下州各置一人宋遼金元明皆無

  司兵參軍唐上州中州置一人下州不置宋遼皆無金諸總管府以總管判官分判兵案事諸府以推官判兵刑工案事元明皆無

  司法參軍唐上州置二人中州下州各置一人宋亦有之掌議法斷刑又置司理參軍掌獄訟勘鞫之事明以推官理之

  司士參軍唐上州中州置一人下州不置唐以後歷代皆無

  參軍事唐上州置四人中州下州遞減一人唐以後皆無

  經學博士唐置一人宋仁宗景祐四年詔藩鎮始立學他州勿聽慶歷四年詔諸路州軍監各令立學置教授以經術行義訓導諸生而掌其課試之事 【胡瑗教授蘇湖間弟子千計時尚詞賦獨湖學以經義及時務故有經義齋治事齋經義齋者擇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邊防水利之類故天下謂湖學多秀彥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為政多適於用又胡安國除荊南教授正身律物凡所訓說務明忠孝之大端又廖德明為潯州教授為學者講明心性之要手植三柏於學潯士愛敬之如甘棠】 遼南面官黃龍府興中府皆有博士助教等官金諸府皆有教授元諸總管府諸府諸州有儒學教授學正學錄等官又有蒙古學教授明諸府有教授一人訓導四人 【胡儼為華亭教諭時年尚少能抗師道訓勵諸生敦行檢講說經史寒暑不輟又魏驥為松江府學訓導汲汲成就人士諸生讀書學宮或親往勞問諸生益感激自奮滿九載諸生楊珙等詣闕乞留】 諸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學正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

  醫學博士唐置一人宋遼金皆不置元諸路總管府有醫學教授一人惠民藥局提領一人明各府有醫學正科一人各州有典科一人置於洪武十七年設官不給祿

  中正通守五官掾督郵郡尉唐時已無宋遼金元明皆無

  △縣令

  唐制各縣令一人掌宣導風化察冤滯聽獄訟凡民田收授縣令給之每歲季冬行鄉飲酒禮籍帳傳驛食庫盜賊隄道雖有專官皆通知之其品秩各有差 【長安萬年洛南洛陽太原晉陽六縣謂之京縣正五品上京兆河南太原所管諸縣謂之畿縣正六品下諸州上縣從六品上諸州中縣正七品上諸州中下縣從七品上諸州下縣從七品下代宗大歷中詔以郎官宰畿輔韋夏卿授奉天令課為第一改長安令又韓愈為監察御史上疏論宮市貶山陽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又裴行立遷衛尉少卿口陳願治民試一縣令自效除河東令寬猛皆當】 宋建隆元年令天下諸縣除赤畿外有望■〈覧,糸代見〉上中下掌總治民政勸課農桑平決獄訟有德澤禁令則宣布於治境凡戶口賦役錢穀賑濟給納之事皆掌之若京朝幕官則為知縣事有戍兵則兼兵馬都監或監押高宗建炎初多差武臣紹興中詔專用文臣然沿邊溪洞處仍許武臣指射邑大事煩則堂除 【寇準知巴東縣其治一以恩信為主後知成安縣每期令賦役唯令具鄉里姓名揭縣門而民爭赴之無稽違者又蘇頌知江寧縣時建業承李氏後稅賦圖籍一皆無藝每發斂高下出吏手頌因治訊他事互問民閒鄰里丁產識其詳及定戶籍民或自知不悉以告頌警之曰汝有某丁某產何不言民駭懼皆不敢隱遂剗剔夙蠹成賦一邑簡而易行他邑視以為法又范純仁為襄邑令有牧地衛士牧馬踐民稼純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隸縣主者怒曰天子宿衛令敢爾耶白其事於上劾治甚急純仁言養兵出於稅畝若使暴民田而不得問稅將安出詔釋之且聽牧地隸縣凡牧地隸縣自純仁始又周敦頤知南昌縣南昌人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蓋以敦頤初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服故也其時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唯恐得罪一時善政最多又程顥遷晉城令凡民以事至縣者必告以孝弟忠信鄉必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語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鄉民為社會為立科條旌別善惡有勸有恥在縣三歲民愛之如父母又趙方知青陽縣告其守史彌遠云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刑罰無差是刑罰中教化又陳良翰知遂安縣俗號強梗吏治尚嚴良翰獨撫以寬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競樂輸聽訟咸得其情或問何術良翰曰無術但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又葉顒知上虞縣凡徭役令民自推排貨力甲乙不以付吏民忻然皆以實應催租各盡其數與民約使自持戶租至庭親視人咸便之又李南公調楚江令郡猾吏恃守以陵縣不輸負租南公捕繫之守怒通判為謝曰能按郡吏健令也卒寘諸法又董文炳以父任為藳城令同列皆父時人輕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憚文炳嚴於聽斷以恩濟威未幾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視里人亦大化服又李衡知歷陽縣專以誠意化民夏秋二稅以期日牓縣門鄉無吏跡而自輸送催課先他邑辦完又陳希亮以殿中丞徙知鄠縣巫覡歲斂民財祭鬼謂之春齋否則有火災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毀淫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餘家】 遼南面官縣皆有令金縣各有令品秩有差 【大興宛平為赤縣從六品次赤縣又曰劇縣正七品諸縣從七品凡縣二萬五千戶以上為次赤為劇二萬戶以上為次劇在諸京倚郭者曰京縣自京縣而下以萬戶以上為上三千戶以上為中不滿三千戶為下中】 元諸縣置達嚕噶齊一人尹一人品秩各有差 【至元三年合併江北州縣六千戶以上為上縣二千以上為中縣不及二千者為下縣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萬戶以上為上縣秩從六品一萬戶以上為中縣秩正七品一萬戶以下為下縣秩從七品呂思誠受蓚縣尹差民戶為三等每春行田樹育勤敏者賞以農器地無遺力印識文簿令社長藏之季月報縣不孝弟不事生產者悉出之罰其輸作胥吏至社者何人用飲食若干多者責償其直又歐陽元調蕪湖縣尹縣多疑獄久不決元察其情皆為平反貢賦徵發必及時民樂趨事又千文傳歷長洲烏程兩縣尹所至俱有善政長洲為文傳鄉邑徙榻公署無事未嘗輒出而親舊莫敢通私謁】 明各縣置知縣一人掌一縣之政秩皆正七品唯順天府之宛平大興秩正六品 【洪武元年徵天下賢才為府州縣職敕命厚賜以勵其廉恥又敕諭之至於再三十七年定府州縣條例八事頒示天下永為遵守是時天下州府縣官廉能正直者必遣行人齋敕往勞增秩賜金仁宣之際猶然英憲而下日罕自後益重內輕外此風絕矣計天下縣凡一千一百七十有一范希正舉賢良方正拜曹邑令九載考滿民懷其惠爭持金帛贈遺皆不納有里長陳彬伺希正獨居懷金潛入投於地疾趨而出時無吏卒無能追及明旦出召彬彬不至乃召其父至庭諭之曰大丈夫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命領其子所遺金去其父赧愧領金而去又御史盛顒以言石亨出知束鹿邑豪士聞其來相戒曰是嘗劾石總兵者其人不可犯也顒至變博擊而為拊循吏畏而民安之不復用刑罰有爭訟者諭之以理輒聽受不復辨鄰邑訟多年不決者各來詣顒訴折以片言必心服而去時人有清如水明如鏡之謠又徐九思令句容生平不嗜肉惟啜菜佐脫粟又嘗圖一青菜於堂曰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無此味又徐甫為武平令邑當閩越之界山寇蟠結時擾城邑吏無寧廨他吏得此輒不欲往甫拜命欣然攜一僕兼程就道至則拊循其民歲餘遠近化之即藪澤諸寇亦皆傾心向化又以計擒他盜藪澤一空臺使者奏其績為一時縣令之最】

  △總論縣佐【丞 主簿 尉 五百附】

  唐制各縣有丞主簿尉等官員數品秩各有差宋如唐制遼金亦如之元諸縣或置或兼視其縣之繁簡別置典史或二人或一人明亦有丞簿無尉各置典史與元同

  丞唐制京縣二人畿縣上縣中縣中下縣下縣一人貳知縣事宋初不置仁宗天聖中因蘇耆請開封兩縣始各置丞一人於有出身幕職令錄內選充神宗熙寧四年諸路州軍繁劇縣令戶二萬以上者增置丞一人 【徽宗大觀中仇愈調高密丞俗尚囂訟愈攝縣事剖決如神事無淹夕又劉清之調萬安縣丞時江右大祲郡檄視旱徒步阡陌親與民接凡所蠲除悉得其實請均境內之地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鄰官為主之規畫防閑使大家得錢細民得米兩適其便民甚賴之】 建炎元年詔縣丞係嘉祐以前員缺并萬戶處存留一員餘並罷寧宗嘉定後小邑不置丞以簿兼遼南面官各縣皆有丞金亦各縣置一人掌貳縣事元惟上縣置丞一人中縣下縣皆不置明亦各縣置丞一人 【洪武初周再由進士為新化縣丞在官以廉謹聞驗民貧富及丁稅多寡第為上中下籍記之遇有賦役隨輕重使之故民不擾而事易集由是流民歸者益眾以課最陞考功主事既而縣民詣闕乞令再任上命復以為縣丞仍令吏部宴賞而遣之又劉亨為武進縣丞有治行惠帝建文三年賜璽書又劉幹為長洲縣丞每出勸農周行塍儱呼老畯問疾苦慈孺之色溢於顏面所至民歡迎曰父母來矣又陶魯為新會丞方弱冠時廣有猺賊流刦盡雷廉高肇之境魯率民守城築塞堡中立以捍東西寇之衝築輔城以衛城浚外溝以輔衛城布鐵蒺藜植刺以衛溝立寨分兵相援邑之勢如腹心相聯絡賊至不得犯父老曰吾等保妻子長子孫皆陶丞之功也】分掌糧馬巡捕之事   

  主簿唐於京縣置二人餘俱一人宋真宗咸平四年王欽若言川陝縣五千戶以上請並置主簿其餘仍以尉兼從之自後川蜀及江南諸縣各增置主簿南渡後置簿掌出納官物銷注簿書遼南面官各縣皆有主簿世宗天祿五年詔縣主簿政事省差注金各縣皆有主簿一人掌同縣丞元各縣皆有主簿一人明亦置一人與縣丞分掌糧馬巡捕之事

  尉唐制京縣六人畿縣上縣俱二人中縣中下縣下縣皆一人分判眾曹收率課調宋建隆三年每縣置尉一人後開封祥符增置一人掌閱習弓手戢姦禁暴南渡後沿邊諸縣閒以武臣為尉遼南面官各縣皆有尉金赤縣置四人各縣皆置一人元各縣亦有之主捕盜之事別有典史或二人或一人明無尉有典史一人典文移出納

  五百本為執楚導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唐以後皆無此職名

  △鄉官

  鄉官自宋迄明皆不置止為職役

  △鎮戍關市官

  唐制上鎮將一人鎮副二人中鎮將一人鎮副一人下鎮將一人鎮副一人上戍主一人戍副一人中戍主一人下戍主一人掌捍防守禦上關令一人丞二人中關令一人丞一人下關令一人掌禁末游察姦慝宋有鎮砦官無定員遼南面邊防官有按撫使司招安使巡檢使金有諸知鎮知城知堡知寨潼關關使兼譏察官掌關禁譏察姦偽及管鑰啟閉副譏察掌任使之事其居庸關紫荊關通會關會安及他關皆設使大慶關管勾河橋官兼譏察事一人掌解繫浮橋濟渡兼管譏察姦偽同管勾一人孟津渡譏察一人副譏察一人掌譏察姦偽又有提舉秦藍兩關提舉同提舉提舉三門集津南北岸■〈氵公〉淮譏察使其諸邊將正將一人副將一人部將一人掌巡守邊境元各處置托克托和斯正一人副一人掌辨使臣姦偽明洪武二年以廣西地接猺獞始於關隘衝要之處設巡檢司以警奸盜後遂增置各處十三年二月特賜敕諭尋改為雜職 【按杜佑通典云關令古官戍主晉宋之顯職鎮將後周之通班以唐所置卑賤與隋制同故舉隋而己今考金之各關使譏察官提舉官及諸知鎮知城知堡知寨并各邊將皆六七八品官元之托克托和斯為從五品明之巡檢為從九品均非顯職惟遼之安撫招安巡檢諸使則莫能知其品秩也】

  △致仕官

  唐制致仕之官五品以上及解官充侍者各給半祿宋凡文武朝官內職引年辭疾者多僧秩從其請或加恩其子孫太祖乾德元年太子太師致仕侯益來預郊祀帝優待之因詔曰群臣列位自有通規舊德來朝所宜加禮且表優賢之意用敦尚齒之風自今一品致仕官曾帶平章政事者每遇朝會宜綴中書門下班二年令藩鎮帶平章政事求休致者亦如之真宗咸平五年詔文武官年七十一以上求退者許致仕景德元年三月詔凡升朝官遇慶恩父在者授致仕官仁宗景祐三年詔致仕官如大兩省大卿監正刺史閤門使以上歲時賜羊酒米麵令所在長吏常加存問侍御史司馬池言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請致仕者許御史臺紏劾以聞神宗元豐三年詔自今致仕官遇誕節及大禮許綴舊班徽宗政和中提督廣東學事孫璘言諸州致仕官居鄉者乞許令赴貢士宴從之明唯宰臣致仕在籍或遣行人賜敕諭存問或賜白金綵幣然終明之世亦不過數人而已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七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八 職官十六

  文散官

  武散官

  勳官

  內官命婦附

  ○文散官

  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

  光祿大夫以下

  △開府儀同三司

  唐制開府儀同三司秩從一品為文散官不帶職事官者朝參祿俸並同職事仍隸吏部宋開府儀同三司亦為文散官秩從一品 【潘美初為北院使太宗大平興國中改南院使三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又徽宗時以觀文殿大學士召范純仁純仁乞歸養疾帝許之後贈開府儀同三司御書碑額曰世濟忠貞又趙雄字溫叔孝宗時拜右丞相改知江陵府光宗將受禪召雄雄上萬言書陳修身齊家以正朝廷之道甚剴切詔授寧武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又韓世忠平湖南授太尉賜帶芴仍敕樞密以功頒示內外諸將帥高宗建炎三年進開府儀同三司又安內鎮蜀授開府儀同三司造閣門舍人致錫命錫旌節金印衣帶鞍馬】

  遼北面官南面官皆以此為散階金文階從一品上曰開府儀同三司中曰儀同三司 【韓時為禮部尚書在職七年是時朝廷方議禮制度或因或革故時在禮部兼領太常甚久熙宗皇統間乞致仕乃加開府儀同三司又豫王永成世宗子風姿奇偉博學善屬文世宗尤愛重之大定二十五年命留守中都判吏部尚書進開府儀同三司】 元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皆正一品明無此官

  △特進

  唐制文散官正二品曰特進宋因唐制 【神宗元豐三年王安石復拜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換特進又張浚以卻敵功除特進趙葵辭右丞相以觀文殿學士判潭州湖南安撫使加特進】 遼無此官金從一品文散階中次曰特進下曰崇進元亦有特進崇進皆正一品明文散官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陞授特進光祿大夫 【武宗正德間楊廷和梁儲同在內閣皆特進張居正父亦由少保少師加特進劉健亦加特進】

  △光祿大夫以下

  唐制文散官從二品曰光祿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祿大夫從三品曰銀青光祿大夫 【裴度平淮西策勳進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晉國公】 宋文散官光祿大夫金紫光祿銀青光祿品秩皆與唐制同 【元豐官制行王珪由禮部侍郎超授銀青光祿大夫及哲宗立進金紫光祿大夫又慶元內使王德謙建節謝深甫三疏力陳不可蹈大觀覆轍乃斥德謙進深甫金紫光祿大夫拜右丞相累乞辟位寧宗曰卿能為朕守法度惜名器不可以言去】 遼無此官金文散官正二品上曰金紫光祿大夫下曰銀青光祿大夫從二品上曰光祿大夫下曰榮祿大夫元文散官正一品曰金紫光祿大夫銀青榮祿大夫從一品曰光祿大夫榮祿大夫 【巴延進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又仁宗延祐元年李孟進金紫光祿大夫又李好文為翰林學士承旨皇太子深敬禮之屢引年乞致仕至再三遂拜光祿大夫河南省平章事仍以一品祿終其身又尚文為尚書右丞武宗仁宗之世屢延致訪以國事進階自光祿大夫轉銀青光祿大夫】 明文散階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陞授光祿大夫 【太祖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常茂馮勝李文忠鄧愈皆榮祿大夫】

  唐制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下曰通議大夫皆文散官宋正四品上曰正奉大夫下曰中奉大夫遼無金正三品上曰資德大夫中曰資政大夫下曰資善大夫 【皆唐宋所無】 從三品上曰正奉大夫中曰通奉大夫下曰中奉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中曰通議大夫下曰嘉議大夫元正二品曰資德大夫資政大夫資善大夫從二品曰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正三品曰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嘉議大夫明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陞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陞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陞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

  唐制從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下曰中大夫宋從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下曰中大夫遼無金從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中曰中大夫下曰少中大夫元從三品曰太中大夫中大夫亞中大夫 【舊承金制曰少中延祐時改亞】 明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陞授中大夫加授太中大夫

  唐制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下曰朝議大夫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下曰朝散大夫宋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下曰朝奉大夫從五品上曰朝散大夫下曰朝請大夫遼無金正五品上曰中議大夫中曰中憲大夫下曰中順大夫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中曰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 【舊曰奉德大夫海陵天德二年改曰朝列大夫】 元正四品曰中議大夫中憲大夫中順大夫從四品曰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正五品曰朝正大夫奉議大夫從五品曰奉直大夫奉訓大夫明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陞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陞授朝議大夫加授朝請大夫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陞授奉政大夫從五品初授奉訓大夫陞授奉直大夫

  唐制正六品上曰朝議郎下曰承議郎宋正六品曰朝奉郎曰承直郎從六品曰奉直郎曰通直郎遼無金正六品上曰奉政大夫下曰奉議大夫從六品上曰奉直大夫下曰奉訓大夫元正六品曰承德郎曰承直郎從六品曰儒林郎曰承務郎明正六品初授承直郎陞授承德郎從六品初授承務郎陞授儒林郎吏材幹授宣德郎

  唐制正七品上曰朝請郎下曰宣德郎從七品上曰朝散郎下曰宣義郎宋仍唐制改宣義郎曰宣奉郎遼無金正七品上曰承德郎下曰承直郎從七品上曰承務郎下曰儒林郎元正七品曰文林郎承事郎從七品曰徵事郎從事郎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陞授文林郎吏材幹授宣議郎從七品初授從仕郎陞授徵仕郎

  唐制正八品上曰給事郎下曰徵事郎從八品上曰承奉郎下曰承務郎宋正八品曰給事郎曰承事郎從八品曰承奉郎曰承務郎遼無金正八品上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從八品上曰徵事郎下曰從事郎元正八品曰登仕郎曰將仕郎從八品曰登仕佐郎曰將仕佐郎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陞授修職郎從八品初授迪功佐郎陞授修職佐郎

  唐制正九品上曰儒林郎下曰登仕郎從九品上曰文林郎下曰將仕郎宋與唐同遼無金正九品上曰登仕郎下曰將仕郎從九品上曰登仕佐郎下曰將仕佐郎 【此二階世宗太定十四年始創增】 元無九品散階明正九品初授將仕郎陞授登仕郎從九品初授將仕佐郎陞授登仕佐郎

  ○武散官

  驃騎將軍

  輔國將軍

  鎮軍將軍以下

  諸校尉附

  △驃騎將軍

  唐制武散階從一品曰驃騎大將軍宋與唐同金驃騎衛上將軍係正三品與龍虎衛上將軍金吾衛上將軍同秩其武散官正從一品者皆用文資元驃騎衛上將軍正二品其武散官無一品者明驃騎將軍為正二品初授之職 【顧成為驃騎將軍右軍都督府僉事佩征南將軍印總兵征水西叛寇生擒賊首敬德斬之餘寇悉降又朱榮為驃騎將軍敗賊於嘉林江】 陞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其一品散官用文資

  △輔國將軍

  唐制正二品曰輔國大將軍宋與唐同金輔國上將軍係從三品官與奉國上將軍同秩元正二品有輔國上將軍與奉國上將軍同秩明從二品有定國將軍奉國將軍

  △鎮軍將軍以下

  唐制從二品曰鎮軍大將軍宋正二品有鎮國大將軍無從二品武散官金鎮國上將軍從三品元鎮國上將軍從二品明從二品初授鎮國將軍

  唐制正三品上曰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下曰懷化將軍宋與唐同 【無懷化將軍】 元正三品曰昭武大將軍昭勇大將軍昭毅大將軍明正三品武散官與元制同

  唐制從三品上曰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下曰歸德將軍宋與唐同 【無歸德大將軍】 元從三品曰安遠大將軍定遠大將軍懷遠大將軍明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陞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

  唐制正四品上曰忠武將軍下曰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宋與唐同 【無懷化中郎將】 金正四品上曰昭武大將軍中曰昭毅大將軍下曰昭勇大將軍元正四品有廣威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明與元同

  唐制從四品上曰宣威將軍下曰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宋與唐同 【無歸德中郎將】 金從四品上曰安遠大將軍中曰定遠大將軍下曰懷遠大將軍元從四品曰顯武將軍宣武將軍明與元同又有信武將軍

  唐制正五品上曰定遠將軍下曰寧遠將軍懷化郎將宋與唐同 【無懷化郎將軍】 金正五品上曰廣威將軍中曰宣威將軍下曰明威將軍元正五品有武節將軍武德將軍明與元同

  唐制從五品上曰遊騎將軍下曰遊擊將軍歸德郎將宋與唐同 【無歸德郎將】 金從五品上曰信武將軍中曰顯武將軍下曰宣武將軍 【其正六品上曰武節將軍下曰武德將軍從六品上曰武義將軍下曰武略將軍唐宋六品武階無將軍元明六品武階亦無將軍】 元從五品有武義將軍武略將軍明與元同 【惟改武義為武毅】

  △諸校尉附

  唐制諸校尉正六品上曰昭武校尉下曰昭武副尉懷化司階從六品上曰振威校尉下曰振威副尉歸德司階正七品上致果校尉下致果副尉又懷化中候從七品上曰翊麾校尉下曰翊麾副尉歸德中候正八品上曰宣節校尉下曰宣節副尉懷化司戈從八品上曰禦侮校尉下曰禦侮副尉歸德司戈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下曰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從九品上曰陪戎校尉下曰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自四品下皆番上於兵部宋諸校尉名號品秩皆與唐同惟改禦侮校尉曰禦武 【無司階中候司戈執戟長等階】 金諸校尉自七品始正七品上曰承信校尉下曰昭信校尉從七品上曰忠武校尉下曰忠顯校尉正八品上曰忠勇校尉下曰忠翊校尉從八品上曰修武校尉下曰敦武校尉正九品上曰保義校尉下曰進義校尉從九品上曰保義副尉下曰進義副尉元諸校尉正六品曰承信校尉昭信校尉從六品曰忠武校尉忠顯校尉正七品曰忠勇校尉忠翊校尉從七品曰修武校尉敦武校尉正八品曰保義校尉進義校尉無九品武散階明諸校尉沿元制無七品以下武散階

  ○勳官

  唐制十有二轉為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宋與唐同金亦如之元上柱國為正一品柱國為從一品明與元同易上為左右 【張居正父自少保少師加至左柱國劉健亦加左柱國】

  唐制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宋與唐同金亦如之元上護軍為正二品護軍為從二品明與元同

  唐制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為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宋與唐同金亦如之元上輕車都尉為正三品輕車都尉為從三品明與元同

  唐制六轉為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為騎都尉視從五品宋與唐同金亦如之元上騎都尉為正四品騎都尉為從四品明與元同

  唐制四轉為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為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為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宋與唐同金亦如之元驍騎尉為正五品飛騎尉為從五品無六品以下勳階明驍騎尉亦正五品飛騎尉亦從五品其正六品曰雲騎尉從六品曰武騎尉無七品以下勳階

  ○內官【命婦附】

  唐制貴妃惠妃麗妃華妃各一人正一品掌佐皇后論婦禮於內無所不統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各一人正二品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屬以贊后禮美人四人正三品掌率女官修祭祀賓客之事才人七人正四品掌敘燕寢理絲枲以獻歲功 【其宮官尚宮二人正五品六尚皆如之掌導引中宮總司記司言司簿司闈凡六尚事物出納文籍皆涖其印署司記二人正六品三十四司皆如之掌宮內文簿出入錄為抄目審付行焉牒狀無違然後加印典記佐之典記二人正七品二十四典皆如之掌記二人正八品二十四掌皆如之司言典言各二人掌承敕宣府別鈔以授司閤傳外掌言二人掌宣傳外司附奏授事者司簿典簿掌簿各二人掌女史以上名簿司闈六人典闈掌闈各六人掌諸閤啟閉尚儀局尚儀二人掌禮儀起居司籍典籍掌籍各二人掌供御經籍司樂典樂掌樂各四人掌宮縣及諸樂司賓典賓掌賓各二人掌賓客朝見司贊典贊掌贊各二人掌賓客朝見贊相導引彤史二人正六品尚服局尚服二人司寶二人典寶掌寶各二人掌寶及符契司衣典衣掌衣各二人掌御服首飾司飾典飾掌飾各二人掌湯沐巾櫛司仗典仗掌仗各二人掌仗衛之器尚食局尚食二人司膳二人典膳掌膳各四人掌膳羞司醞典醞掌醞各二人掌酒醴司藥典藥掌藥各二人掌醫藥司饎典饎掌饎各二人掌給宮人餼食尚寢局尚寢二人掌燕見進御之次司設典設掌設各二人掌床帷茵席司輿典輿掌輿各二人掌輿輦繖扇司苑典苑掌苑各二人掌蒔植蔬果司燈典燈掌燈各二人掌門閤燈燭尚功局尚功二人掌女工司製典製掌製各二人掌供御衣服裁縫司珍典珍掌珍各二人掌供珍珠錢貨司綵典綵掌綵各二人掌錦綵縑帛絲枲司計典計掌計各二人掌給衣服飲食薪炭宮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掌戒令糺禁讁罰之事】 宋內命婦之品五曰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曰大儀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其官告用遍地銷金龍五色羅紙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婕妤曰美人曰才人貴人其官告用遍地銷金鳳子五色羅紙其宮官與唐制略同遼內官亦多採用唐制聖宗開泰二年正月詔以馬氏為麗儀耿氏為淑儀尚寢曰氏昭儀尚服李氏順儀尚功艾氏芳儀尚儀孫氏和儀金內命婦品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九嬪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員曰二十七世婦寶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員曰八十一御妻宣宗貞祐後貴妃下有貞妃淑妃下有麗妃柔妃而無德妃賢妃九嬪同婕妤下有麗人才人為正三品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正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藥御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為正七品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御侍典衣御侍典藥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宣良侍為正八品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藥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為正九品內官之多前此未有也其宮官六尚二十四司品秩員數皆同唐制其皇后位下別有女職 【有司閑一人掌宮中諸事并給散官俸給食料秉儀一人承儀一人掌左右給事宣傳啟奏經籍筆紙之事直閤一人司陳一人掌帳幕床褥輿繖酒掃鋪陳薪炭燈燭之事秉衣一人奉衣一人掌衣服首飾器玩諸寶財貨裁制縑綵之事掌饌一人奉饌一人掌飲食湯藥酒醴蔬果之事】 元明內官與唐宋略同明宮官六尚二十四司皆遵用唐制洪武二十二年授宮官敕服勞多者或五載六載得歸父母聽婚嫁年高者許歸願留者聽現授職者皆給與祿六局皆鑄印給之成祖永樂後職盡移於宦官其宮官所存者惟尚寶四司而已唐外命婦封號已詳杜佑通典其制凡命婦朝參視夫子之品宋外命婦之號曰國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碩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徽宗政和二年詔封母則隨所封五等 【謂如封南陽縣開國男則隨其爵稱南陽縣男令人封魏國公則稱魏國公夫人之類】 其婦人不因夫子得封號 【謂命官非升朝而母年九十以上或士庶人婦女年百歲若迴授者】 或因子孫得封贈其夫至升朝或非升朝應封贈者並孺人太祖建隆三年詔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曾祖母祖母母封夫人皆加太字金親王母妻封一字王者舊封王妃為正從一品次室封王夫人章宗承安二年敕王妃止封王夫人次室封孺人郡王母妻封郡王夫人國公母妻封國公夫人郡公母妻封郡公夫人郡侯母妻舊封郡君承安二年更為郡侯夫人四品文散少中大夫武散懷遠大將軍以上母妻舊封縣君承安二年改為郡君五品文散朝列大夫武散宣武將軍以上母妻舊封鄉君承安二年改為縣君元一品封國夫人二品封郡公夫人三品封郡侯夫人四品封郡君五品封縣君六品封恭人七品封宜人洪武二十六年定一二品俱封贈夫人三品封贈淑人四品封贈恭人五品封贈宜人六品封贈安人七品封贈孺人凡功臣推封封某國公者即封某國夫人封某侯者即封某侯夫人伯子男同後又詔封贈公侯伯子男者其公侯夫人各從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得用爵凡命婦因子孫官爵封母并祖母者並加太字追封則否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八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九 職官十七

  祿秩幹力 白直 仗身 庶僕 親事 帳內 執衣 防閤 邑士 士力 門夫等並附

  致仕官祿

  職田公廨田

  ○祿秩【幹力 白直 仗身 庶僕 親事 帳內 執衣 防閤 邑士 士力 門夫等並附】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制祿秩之數至德以前已詳載杜佑通典至德宗建中三年復減百官料錢以助軍李泌為相又增百官及畿內官月俸復置手力資課歲給錢六十一萬六千餘緍文官千八百九十二員外官八百九十六員左右衛十將軍以下又有六雜給一曰糧米二曰鹽三曰私馬四曰手力五曰隨身六曰春冬服私馬則有芻豆手力則有資錢隨身則有糧米鹽春冬服則有布絹絁紬綿射生神策軍大將軍以下增以鞋比大歷以前制祿又厚矣

  △五代

  後唐明宗天成中百官奉錢皆折估自五月給

  漢隱帝乾祐中仍後唐制加其估直

  周世宗顯德五年詔凡諸色俸戶並勒歸州縣

  △宋

  宋祿粟之制宰相參知政事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副使知院事同知院事及宣徽使簽書樞密院事節度觀察留後知樞密院事及充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并帶宣徽使簽書檢校太保簽書及三司使中書門下侍郎尚書左右丞太尉月各一百石樞密使帶使相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上及帶宣徽使并前兩府除節度使樞密使副知院事帶節度使月各二百石三公三少一百五十石權三司使公事七十石權發遣使三十五石內客省使二十五石節度使一百五十石 【管軍同知皇族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并散節度使及帶一爵者並百石】 留後後改承宣使觀察防禦使一百石 【管軍并兩省都知押班諸衛大將軍橫行遙領者同惟皇族遙領防禦使七十石】 團練使七十石 【管軍并皇族及軍班除充者同其餘正任並五十石若皇族并兩省都知押班諸衛大將軍將軍橫行遙領者同】 刺史五十石 【皇族並軍班除充者同其餘正任并管軍三十石兩省都知押班通侍大夫遙領者二十五石諸衛大將軍將軍遙領者十石橫行遙領者全分二十五石滅定十石捧日天武左右廂都指揮使龍衛神衛右廂都指揮使帶遙郡團練使五十石殿前諸班直都虞候龍衛神衛及諸軍都指揮使帶遙郡刺史二十五石】 凡一石給六斗米麥各半 【管軍支六分米四分麥】 赤令七石丞四石京府司錄五石諸曹參軍四石至三石有二等畿縣知縣六石至三石有四等主簿尉米麥三石至二石有二等諸州錄事五石至三石有三等司理司法四石至三石有二等司戶三石二石有二等諸縣令五石至三石有三等 【惟河南洛縣令隨戶口支】 簿尉三石二石有二等西京軍巡判官四石軍監判官防團推官二石司天監丞四石主簿靈臺郎保章正二石 【以上並給米麥】 入內內侍省供奉官至打牧祗應四石至一石五斗不一 【以上並給粳米】 祗候殿頭至後苑散內品三石雲韶部內品一石 【以上並給月糧惟雲韶內品給細色】 內侍省供奉官至黃門三石至一石五斗不一 【以上並給粳米】 黃門內品至入內小黃門二石至一石不等寄班小底四石 【以上並給月糧惟入內小黃門給細色】 殿頭內侍入內高班各一石 【米麥各半】 神宗熙寧二年中書門下言天下選人奉簿多少不一不足以勸廉吏欲月增米麥料錢縣令錄事參軍三百七十六員舊請米麥三石者並增至四石司理司法司戶主簿縣尉二千五百十三員舊請米麥二石者並增至三石防團軍事推官軍監判官一百七十二員舊請米二石者並增至三石每月通增米三千七十餘石從之其祿奉匹帛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 【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各綿百兩】 樞密使帶使相以下樞密使副知院帶節度使以上四百千參知政事以下三司使以上二百千 【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冬加羅一匹】 節度觀察留後以下簽書樞密院事以上三百千 【綾絹羅綿同參知政事】 各殿閣大學士直學士學士三師三公百二十千 【綾絹諸物遞減】 東宮三師僕射九十千東宮三少御史大夫尚書六十千門下中書侍郎以下御史中丞以上五十千太子賓客四十五千左右散騎常侍六十千給事中以下詹事以上四十五千諫議四十千權三司使并權發遣公事副使五十千 【以上綾綿等物各以次減】 左右諭德至郎中三十五千左右庶子以下赤令以上各三十千丞十五千少詹事二十九千左右正言以下大理以上各二十千太子率更以下及殿中省五尚奉御以上各十八千 【以上綾綿等物亦各因其品秩而差等之】 司天十五千正十三千祕書郎至大理寺丞各十四千諸寺監丞十二千大理評事十千太祝奉禮八千司天監丞主簿各五千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 【以上各有綾絹等物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 節度使四百千節度觀察留後三百千觀察使二百千防禦使三百千團練使百五十千 【以上春冬各給綾絹羅綿等物各隨其職事為差等】 六軍統軍百千諸衛上將軍六十千左右金吾衛大將軍三十五千諸衛大將軍二十五千將軍二十千率府率副率中郎將十三千 【以上春冬亦各有綾綿等物】 內客省使六十千客省使三十七千延福宮及昭宣閣門各使俱二十七千皇城以下諸司使二十五千客省及皇城以下諸司副使二十千內殿承制十七千崇班十四千供奉官十千侍禁七千殿直五千三班奉職借職四千下茶酒班殿侍一千下班殿侍七百 【以上各有春冬綾絹綿等不給羅】 任諸衛大將軍領刺史八千 【據宋志原文當有脫字謹闕疑】 將軍刺史六十千將軍三十千率府率二十千副率十五千 【其春冬綾絹外加給羅】 其入內內侍省及內侍省有職事黃門月給錢自二十五千至五百三百不等 【亦有絹綿等物不給綾】 各省院堂後官主書令史亦月給錢帛其各省院寺監正任權試各官多一分給錢二分給物外任亦然其在廣東川陝者並給見錢元豐官制行又加增減然亦無大損益其武臣奉給在內自殿前郡指揮使下至各司班各直各軍逐分為等以次差降奉錢多者三十千少者一千祿粟多者十五石少者二石侍衛馬軍步軍司都虞候下至六軍諸衛官士奉錢自二十千遞降至三百粟自五石至二石各有差在外諸道州府廂軍自馬步軍都指揮使至牢城副都頭月給奉錢自十五千至五百凡十有二等 【其歲給春冬服絹油絹而外各加綿布錢有差】 太祖乾德四年詔曰州縣官奉皆給他物頗聞貨鬻不充其真責以廉隅斯亦難矣至有賦於廛肆重增煩擾漢乾祐中置州縣奉戶除二稅外蠲其他役周顯德中始革其制自今宜遂處置回易料錢戶每本官所受物凡一千分納兩戶恣其貿易戶輸錢五百蠲役之令悉如漢詔所賦官物令諸州計度充一歲所給之數與蠶鹽同時並給之其萬戶縣令五萬戶州錄事兩京司錄舊月奉錢二萬者給四十戶率是為差簿尉及戶法掾舊月奉六千者增一千如其所增之數給與奉戶是歲令西川官全給實錢開寶三年令西川州縣官常奉外別給鐵錢五千四年十二月詔節度防團副使權知州事節度掌書記自朝廷除授及判別廳公事者亦如之副使非知州掌書記奏受而不釐務者悉如故給以折色太宗太平興國元年詔曰耕織之家農桑為本奉戶月輸緡錢蠢茲庶民不易營置罷天下奉戶其本官奉錢並給以官物令貨鬻及七分仍依顯德五年十二月詔增給米麥二年二月詔諸道所給幕職州縣官奏頗聞官估價高不能充七分之數宜令三分給一分見錢二分折色令通判面估定官物不得虧損其價又令西川諸州幕職官奉外更給錢五千雍熙三年文武官折支奉錢舊以二分者自今並給以實價端拱元年詔曰州郡從事之職皆參贊謀畫助宣條教而州縣之任並飭躬蒞政以綏吾民廩祿之制宜從優異庶幾豐泰責之廉隅除川陝嶺南巳給見錢外其諸州府幕職州縣官料錢舊三分之二給以他物自今半給緡錢半給他物淳化三年十一月令京東西河北河東陝西幕職州縣官料錢當給他物者每千給錢七百至道二年詔先是京官滿三十月罷給自今續給之真宗即位以三司估百官奉給折支直率增數倍詔有司重定率優其數咸平元年六月詔文武群臣有分奉他所而身歿未聞訃已給者例追索可憫自今川陝廣南福建一季餘處兩月悉蠲之三年九月詔群臣月奉折支物無收其算五年七月增川陝路朝官使臣等月給奉支景德四年九月帝以承平日久賦斂至薄軍國用度之外未嘗廣費自奉且以庶官食貧勸事遂詔自今掌事文武官月奉給折支京師每錢一千給實錢六百在外四百願給他物者聽大中祥符五年詔文武官並增奉自乾興以後更革為多至嘉祐始著祿令元豐一新官制職事官職錢視嘉祐為優崇寧而後較元豐制祿復倍增矣

  △遼

  遼祿秩無考

  △金

  金百官奉給正一品三師錢粟三百貫石麴米麥各五十稱石 【春秋衣羅綾各五十匹絹各二百匹絹千兩】 三公錢粟二百五十貫石麴米麥各四十稱石 【春秋衣羅綾各四十匹絹各一百五十匹綿七百兩】 親王尚書令錢粟二百二十貫石麴米麥各三十五稱石 【春秋衣羅綾各三十五匹絹各一百二十匹綿六百兩】 熙宗皇統二年定制皇兄弟及子封一字王者為親王給二品奉餘宗室封一字王者以三品奉給之海陵天德二年以三師宰臣以下有以一官而兼數職者又有親王食其祿而復領他事者前此並給以奉今宜從一高其兼職之奉並不重給至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詔有一官而兼數職其兼職得罪亦不能免而無廩給可乎遂以職務煩簡定為分數給兼職之奉從一品左右丞相都元帥樞密使郡王開府儀同三司錢粟二百貫石麴米麥各三十稱石 【羅綾各三十匹絹各一百匹綿五百兩】 平章政事錢粟一百九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八稱石 【羅綾各二十五匹絹各九十五匹綿四百五十兩】 大宗正錢粟一百八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五稱石 【羅綾同上絹各九十匹綿四百兩】 正二品東宮三師副元師左右丞錢粟一百九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二稱石 【羅綾各二十二匹絹各八十匹綿三百五十兩】 從二品錢粟一百四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稱石 【羅綾各二十匹絹各七十五匹綿三百兩】 同判大宗正錢粟一百二十貫石麴米麥各十八稱石 【羅綾各十八匹絹各七十匹綿二百五十兩】 正三品錢粟七十貫石麴米麥各十六稱石 【羅綾各十二匹絹各五十五匹綿二百兩】 外官錢粟一百貫石麴米麥各十五稱石 【絹各四十匹綿二百兩】 統軍使招討使副使錢粟八十貫石麴米麥十三稱石 【絹各三十五匹綿一百六十兩】 都運府尹錢粟七十貫石麴米麥十二稱石 【絹各三十匹綿百四十兩】 從三品錢粟六十貫石麴米麥各十四稱石 【羅綾各十匹絹各五十匹綿一百八十兩】 外官錢粟六十貫石麴米麥各十稱石 【絹各二十五匹綿一百二十兩】 正四品錢粟四十五貫石麴米麥各十二稱石 【羅綾各八匹絹各四十匹綿一百五十兩】 外官錢粟四十五貫石副統軍錢粟五十貫石麴米麥各八稱石 【絹二十二匹二十匹綿八十兩七十兩有差】 從四品錢粟四十貫石麴米麥各十稱石 【羅綾各六匹絹各三十匹綿一百三十兩】 外官錢粟四十貫石麴米麥各七稱石 【絹各十八匹綿六十兩】 明安錢粟四十八貫石烏爾古使同 【大定二十年詔明安穆昆奉給令運使折支銀絹省臣議若估粟折支各路運司儲積多寡不均宜令依舊支請牛頭稅粟如遇凶年盡貸與民其奉則於錢多路府支放錢少則支銀絹亦未晚也從之】 正五品錢粟三十貫石麴米麥各八稱石 【羅綾各五匹絹各二十五匹綿一百兩】 外官刺史知軍鹽使錢粟三十五貫石麴米麥各六稱石 【絹各十七匹綿各五十五兩】 餘官錢粟三十貫石麴米麥六稱石從五品同 【羅綾各五匹絹各二十匹綿八十兩】 外官錢粟二十五貫石麴米麥各四稱石 【絹各十匹綿四十兩】 穆昆錢粟二十貫石正六品錢粟二十五貫石麥五石 【絹各十七匹綿七十兩】 外官與從六品皆錢粟二十貫石麴米麥三稱石 【絹各八匹綿三十兩】 從六品錢粟二十二貫石麥五石 【絹各十五匹綿六十兩】 烏爾古副使同正七品錢粟二十二貫石麥四石 【絹各十二匹綿五十五兩】 外官諸同知州軍都轉運判諸府推官諸節度判諸觀察判諸京縣令諸劇縣令提舉南京京城規措渠河官諸都巡檢諸酒麴鹽稅副諸正將錢粟一十八貫石麴米麥各二稱石 【絹各七匹綿二十五兩】 潼關使錢粟一十八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 【絹各六匹綿三十兩】 從七品錢粟一十七貫石麥四石 【絹各十匹綿五十兩】 外統軍使知事錢粟一十七貫石麥四石 【綿絹同上】 諸鎮軍都指揮使錢粟一十八貫石麴米麥各二稱石 【絹各七匹綿二十五兩】 諸招討司勘事官諸縣令諸警巡副京兆府竹監管勾五品鹽使司判諸部圖埒南京京城所黃河都巡河同提舉上京皇城司同提舉官諸河稅榷場使錢粟一十七貫石麴米麥各二稱石 【絹各七匹綿二十五兩】 會安關使諸知鎮城堡寨錢粟一十五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 【絹各六匹綿二十兩】 正八品朝官錢粟一十五貫石麥三石 【絹各八匹綿四十五兩】 外官市令諸錄事諸防禦判赤縣丞諸劇縣丞崇福索多巡河官諸酒稅使醋使榷場副諸都巡檢錢粟一十五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 【絹各六匹綿二十兩】 烏爾古判官奉同按察使知事大興府知事招討司知事諸副都巡檢使錢粟一十三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 【絹各六匹綿二十兩】 諸司屬丞奉同上諸節鎮以上司獄諸副將錢粟一十三貫石 【絹各三匹綿十兩】 南京京城所管勾京府諸司使管勾河橋諸關渡稽察官同樂園管勾南京皇城使通州倉使錢粟一十二貫石 【絹各三匹綿十兩】 節鎮諸司使中運司柴炭場使錢粟一十貫石 【絹各二匹綿八兩】 從八品朝官錢粟一十三貫石麥三石 【絹各七匹綿四十兩】 外官南京交鈔庫使諸統軍按察司知法錢粟一十三貫石麥三石 【絹各七匹綿四十兩】 諸州軍判官諸京縣丞諸次劇縣丞諸三品鹽司判官漕運司管勾永豐廣備庫副使左右別貯院木場使錢粟一十三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 【絹各六匹綿二十兩】 諸默濟格諸額勒金錢粟一十三貫石麥二石 【絹各五匹綿一十五兩】 正九品朝官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二石 【絹各六匹綿三十五兩】 外官交鈔庫副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二石 【絹六匹綿三十五兩】 諸警巡院判官錢粟一十三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 【絹六匹綿十兩】 諸縣丞諸酒稅副使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一石五斗 【絹各五匹綿十七兩】 市丞諸司候諸主簿諸錄判諸縣尉散巡河官黃河埽物料場官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一石 【絹各三匹綿十兩】 管勾泗州排岸巡檢副都巡檢諸巡檢奉例同諸鹽場管勾左右別貯院木場副永豐廣備庫判錢粟一十二貫石 【絹各三匹綿一十兩】 諸都將隊將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一石 【絹各三匹綿一十兩】 店宅務管勾錢粟一十二貫石 【綿絹同上】 京府諸司副南京皇城副通州倉副同管勾河橋諸副譏察錢粟一十一貫石 【絹各二匹綿八兩】 諸州軍司獄錢粟一十一貫石 【絹各二匹綿八兩】 節鎮諸司副中運司柴炭場副錢粟一十貫石 【綿絹同上】 從九品朝官錢粟一十貫石麥二石 【絹各五匹綿三十兩】 外官諸教授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一石 【絹各三匹綿十兩】 三品以上官司知法錢粟一十貫石麥一石 【絹各三匹綿十兩】 司候判官錢粟一十貫石 【絹各二匹綿八兩】 諸防次軍轄奉同諸權場同管勾左右別貯院木場判錢粟亦同 【絹各三匹綿六兩】 諸京作院都監通州倉判五品以上官司知法錢粟九貫石 【絹各二匹綿六兩】 諸府作院都監諸埽物料場都監錢粟八貫石 【絹各二匹綿六兩】 諸節鎮作院都監諸司都監錢粟八貫石 【絹各二匹】 諸司同監錢粟七貫石 【絹同上】 陝西東德州世襲番巡檢分例月支錢粟一十貫石 【絹各二匹綿十兩】 陝西西京原州世襲番巡檢月支錢二貫三百九十文米四石五斗 【絹三匹】 河東北路葭州等處世襲番巡檢月支錢粟一十貫石 【絹二匹綿十兩】 其宮闈歲給太后太妃每歲各給錢二千萬 【綵二百段絹千匹綿五千兩】 諸妃歲給錢千萬 【綵百段絹三百匹綿三千兩】 嬪以下錢五百萬 【綵五十段絹二百匹綿二千兩】 海陵貞元初妃嬪婕妤美人及供膳女侍并仙韶長春院供應人等歲給錢帛各有差至宣宗貞祐時定內職之制正一品歲錢八千貫 【幣百段絹五百匹綿五千兩】 正二品歲錢六千貫 【幣八十段絹三百匹綿四千兩】 正三品歲錢五千貫 【幣六十段絹二百匹綿三千兩】 正四品歲錢四千貫 【幣四十段絹百五十匹綿二千兩】 正五品尚宮夫人歲錢二千貫 【幣二十段絹百匹綿千兩】 尚宮左右夫人至宮正夫人錢千五百貫 【幣十九段絹九十匹綿九百兩】 寶華夫人以下至資明夫人錢千貫 【幣十八段絹八十匹綿八百兩】 正六品尚儀御侍以下錢百貫 【幣十六段絹五十匹綿二百兩】 正七品司正御侍以下錢四百貫 【幣十四段絹四十匹綿一百五十兩】 正八品典儀御侍以下錢三百貫 【幣十二段絹三十匹綿百兩】 正九品掌儀御侍以下錢二百五十貫 【幣十段絹二十六匹綿百兩】

  △元

  元初無祿秩之制世祖即位乃命給之自中統元年至至元十八年屢定其制未有成規至至元二十二年始定百官奉給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視其職事以為差從一品 【六定或五定】 正二品 【四定二十五兩或四定十五兩】 從二品 【四定或三定三十五兩或三定二十五兩】 正三品 【三定二十五兩或三定一十五兩或三定】 從三品 【三定或二定三十五兩或二定二十五兩】 正四品 【二定二十五兩或二定一十五兩或二定】 從四品 【二定一定四十五兩或一定四十兩】 正五品 【一定四十兩或一定三十兩】 從五品 【一定三十兩或一定二十兩】 正六品 【一定二十兩或一定十五兩】 從六品 【一定一十五兩或一定十兩】 正七品 【一定十兩或一定五兩】 從七品 【一定五兩或一定】 正八品 【一定或四十五兩】 從八品 【四十五兩或四十兩】 正九品 【四十兩或三十五兩】 從九品 【三十五兩】 其內外官錢粟之數太師府太師俸一百四十貫米一十五石諮議參軍奉四十五貫米四石五斗長史奉三十四貫有奇米三石 【太傅太保府同監修國史參軍長史同】 中書省右左丞相奉一百四十貫米十五石平章政事奉一百二十八貫有奇米十二石右左丞奉一百十八貫有奇米十二石參知政事奉九十五貫有奇米九石五斗參議奉五十九貫米六石其郎中以下及所屬官各依其職事品級次減之六部尚書奉七十八貫米八石侍郎奉五十三貫有奇米五石郎中以下遞減之樞密院知院奉一百二十九貫有奇米十三石五斗同知奉一百六貫米十一石副樞奉九十五貫有奇米九石五斗僉院奉九十貫有奇米同副樞同僉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院判奉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參議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其所屬經歷各官及客省使副使以次減之右衛都指揮使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揮使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僉事奉四十八貫有奇米四石五斗其屬官經歷以下各官以次減之 【左衛前衛後衛中衛武衛左阿蘇衛右阿蘇衛左都威衛右都威衛左欽察衛右欽察衛左衛率府宗仁衛西城司塘固司貴徹司並同右衛例】 忠翊侍衛都指揮使奉一百貫副使奉八十三貫有奇僉事奉六十六貫有奇其所屬經歷以下各官以次減之 【隆鎮衛右翊蒙古侍衛並同忠翊侍衛例】 御史臺御史大夫奉一百一十八貫有奇米十二石中丞奉一百六貫米十一石侍御史奉九十六貫有奇米九石五斗治書待御史奉九十貫有奇米九石五斗殿中奉四十八貫有奇米四石五斗監察御史奉二十八貫米三石其首領經歷等以次減之奎章閣學士院大學士奉一百一貫有奇米十石五斗侍書學士奉九十五貫有奇米九石五斗承制學士奉七十八貫米八石供奉學士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其首領官參書以下各官遞減之大禧宗禋院院使奉一百十八貫有奇米一十二石同知奉一百貫米十石副使奉九十五貫有奇米九石五斗僉院奉九十貫有奇米九石同僉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院判奉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參議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其所屬經歷以下各官以次減之 【宣政宣徽兩院略異其大數並同】 翰林國史院承旨奉一百十八貫有奇米十二石學士奉一百六貫米十一石侍讀學士奉九十五貫有奇米九石五斗 【侍講學士同】 直學士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其經歷等官遞減之 【翰林集賢院同大學士同承旨餘並同上例】 中政院院使奉一百一貫有奇米十石五斗同知奉八十二貫有奇米八石五斗僉院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同僉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院判奉四十三貫有奇米四石五斗司議奉三十六貫有奇米三石其長史以下遞減之 【太醫院典瑞院將作院太史院儲政院並同】 太常禮儀院院使奉八十二貫有奇米八石五斗同知奉七十二貫米七石五斗僉院奉四十八貫有奇米四石五斗同僉奉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院判奉三十七貫有奇米四石所屬經歷等遞減 【通政院副使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餘與太常禮儀院略同】 大宗正府伊克扎爾古齊一員奉百十八貫有奇米十二石二十七員奉八十二貫有奇米八石五員奉六十七貫有奇米六石五斗郎中下遞減大司農司大司農奉百一十八貫有奇米十二石卿奉百三貫米十一石少卿奉九十五貫有奇米九石五斗丞奉九十貫有奇米九石五斗所屬經歷等遞減內史府內史奉百四十三貫有奇中尉奉百十六貫有奇司馬奉八十三貫有奇諮議奉四十六貫有奇記室以下遞減皆無米大都留守司留守奉一百一貫有奇米十石五斗同知奉八十二貫有奇米八石五斗副留守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留判奉四十二貫有奇米四石五斗其經歷以下遞減之都護府大都護奉八十二貫有奇米八石五斗同知奉七十二貫有奇米七石五斗副都護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其經歷等官遞減之崇福司司使奉八十二貫有奇米八石同知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使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司丞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其經歷以下遞減之給事中奉五十三貫有奇米五石左右侍儀奉御奉四十八貫有奇米四石五斗武備寺卿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同判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少卿奉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寺丞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其經歷各官以次減之 【太僕無同判餘皆同光祿長慶長新長秋承微長寧尚乘長信等寺並同】 尚舍侍太監奉四十八貫有奇米四石少監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監丞以下遞減之侍儀司侍儀使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引進使奉四十八貫有奇米四石五斗典簿以下各官遞減之拱衛司都指揮使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揮使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僉事奉四十八貫有奇米四石五斗經歷以下各官次減之內宰司內宰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司丞奉四十五貫米四石五斗典簿以下各官遞減之 【翊正司同】 延慶司延慶使奉一百貫同知奉六十三貫有奇副使奉四十六貫有奇司丞奉三十四貫有奇米三石典簿以下遞減之內正司司卿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少卿奉四十七貫米四石五斗司丞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典簿以下遞減之 【中瑞司同】 京畿運司運使奉五十六貫米六石同知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運副奉三十四貫有奇米三石運判奉二十六貫有奇米二石五斗經歷以下各官遞減之太府監卿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太監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少監奉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監丞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經歷以下各官遞減之 【祕書章佩利用中尚度支等監並同】 國子監祭酒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司業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監丞以下遞減 【蒙古國子監同】 經正監卿奉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太監奉五十貫米五石少監奉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監丞以下遞減之闌遺監太監奉四十八貫有奇米四石少監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監丞以下遞減之司天監提點奉五十九貫有奇米六石司天監奉五十三貫有奇米五石監丞以下各官遞減之 【回回司天監少監奉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餘皆同】 都水監都水卿奉五十三貫米六石少監奉三十九貫有奇米三石五斗監丞以下遞減之大都路達嚕噶齊及總管奉一百三十貫副達嚕噶齊一百二十貫同知及治中八十貫判官五十五貫推官五十貫經歷以下遞減之外官行省左丞相二百貫平章政事一百六十六貫有奇左右丞同參知政事一百三十三貫有奇郎中以下及一切首領官依其品秩遞減之宣慰司腹裏宣慰使奉中統鈔五百八十貫有奇同知五百貫副使四百十六貫經歷以下遞減之行省宣慰使奉至元鈔八十七貫有奇同知四十九貫副使四十二貫經歷以下遞減之廉訪司廉訪使奉中統鈔八十貫副使四十五貫僉書三十貫經歷以下遞減之鹽運司腹裏運使奉一百二十貫同知五十貫副使三十五貫判官三十貫經歷以下遞減之行省運使八十貫同知五十貫運副四十貫判官三十貫經歷以下遞減之上路達嚕噶齊及總管奉八十貫同知四十貫治中三十貫判官二十貫推官十九貫經歷以下遞減之下路達嚕噶齊及總管奉七十貫同知三十五貫判官二十貫推官十九貫經歷以下遞減之散府達嚕噶齊及知府奉六十貫同知三十貫判官推官十八貫知事以下遞減之上州達嚕噶齊及州尹奉五十貫同知二十五貫判官十八貫知事以下遞減之中州下州達嚕噶齊及州尹以次減十貫其下各減三四五貫不等上縣達嚕噶齊及縣尹奉二十貫中縣減二貫下縣減三貫縣丞以下遞減之中下縣無丞有典史皆三十五貫其諸署諸局各官名目甚繁奉數不能悉載

  △明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重定內外文武官歲給半奉鈔之制正從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階遞減百石皆給奉鈔三百貫正五品二百二十石從減五十石鈔皆一百五十貫正六品百二十石從減十石鈔皆九十貫正從七品視從六品遞減十石鈔皆六十貫正八品七十五石從減五石鈔皆四十五貫正從九品視從八品遞減五石鈔皆三十貫勒之石至二十五年更定百官祿正一品月奉米八十七石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九品遞減五斗至五石而止自後遂為永制

  幹力白直仗身庶僕親事帳內執衣防閤邑士士力門夫等唐以後歷代皆無其役或有有制而異其名者惟宋之待臣下最優奉養獨厚有隨身傔人 【任宰相執政及使相至正任刺史以上者有隨身餘止有傔人】 宰相并文臣充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及樞密使七十人樞密使帶使相侍中樞密使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已上及帶宣徽使並前兩府除節度使及節度使移鎮樞密使副知院事帶節度使一百人參知政事文臣充樞密副使知院事同知院事及宣徽使不帶節度使僉書樞密院事節度觀察留後知樞密院事并充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并帶宣徽使僉書樞密院事三司使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五十人檢校太保僉書樞密院事三十五人權三司使三十人權發遣公事十五人副使判官判三司五人 【副使判官權并發遣同】 觀文殿大學士二十人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十人資政端明翰林侍讀侍講龍圖天章學士樞密直學士保和宣和延康殿學士寶文顯謨徽猷閣學士七人玉清昭應宮景靈宮會靈觀三副使十人判官五人節度使留後改承宣使觀察使五十人 【管軍同皇族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并散節度使帶王爵及節度使觀察留後帶郡王五十人觀察使五十人兩省都知押班帶諸司使領節度觀察留後五十人兩省都知押班并橫行領觀察使十五人】 防禦使三十人 【管軍同皇族并遙領二十人兩省都知押班帶諸司使并諸衛大將軍及橫行遙領十五人】 團練使三十人 【管軍及軍班除充者同其餘除授者二十人皇族充及帶領十五人兩省都知押班帶諸司使並橫行遙領者十人】 刺史二十人 【軍班除充者同其餘除受并管軍十人皇族充者十五人兩省都知押班帶諸司使五人橫行遙領全分者五人減定者不給】 內客省使二十人樞密都承旨十人副都承旨副承旨諸房副承旨中書堂後官提點五房公事七人逐房副承旨五人中書堂後官至樞密院主事以上各二人錄事令使寄班小底一人凡隨身則給衣糧傔人則給餐錢其殿閣學士又有茶酒 【口給五升及一升不等】 節度副使以下各給廚料六斗麴一石二斗其內臣自宰相至中書提點五房又給薪蒿炭鹽外臣不給炭又給馬芻粟及紙 【外官不給】 其內外官又給公用錢京師分月給歲給月給者自三百千至十千不等歲給者惟尚書都省銀臺司審刑院提舉諸司庫務司不限年月用盡則續給自五千至百千凡十三等外官刺史千五百貫至五百貫凡三等遞增至節度使兼使相有至二萬貫者

  金諸司都監皆給食直自六十貫至十貫不等其馳驛及長行馬職官曰給一品 【三貫文】 二品 【二貫文】 三品 【一貫五百文】 四品 【一貫二百文】 五品 【一貫文】 六品 【八百文】 七品 【六百文】 八品九品 【四百文】

  ○致仕官祿

  宋

  金

  明

  △宋

  宋太宗淳化元年五月詔致仕官有曾歷外職任者給半奉以他物充仁宗景祐三年詔曰致仕舊皆給半奉而未嘗為顯官者或貧不能自給非所以遇高年養廉恥也其大兩省大卿監正刺史閤門使以上致仕官自今給半奉如分司官例徽宗大觀二年詔致仕官年八十以上應給半奉者以緡錢充

  △金

  金熙宗皇統元年二月詔諸官職俱至三品而致仕者祿奉傔人各給其半

  △明

  明宰臣致仕者間或遣行人存問賜白金數十兩然皆出自特恩一朝如徐階輩數人而已非常制也

  ○職田公廨田

  宋

  金

  元

  明

  △宋

  宋真宗咸平中令館閣檢閱故事申定職田之制以官莊及遠年逃亡田充悉免租稅田戶以浮客充所得課租均分如鄉原例州縣長吏給十之五其兩京大藩府 【四十頃】 次藩鎮 【三十五頃】 防禦團練州 【三十頃】 中上刺史州 【三十頃】 下州及軍監 【十五頃】 邊遠小州上縣 【十頃】 中縣 【八頃】 下縣 【七頃】 轉運使副 【十頃】 兵馬都監押砦主釐務官錄事參軍判司等比通判幕職之數而均給之仁宗慶歷中又申定其數凡大藩長吏 【二十頃】 通判 【八頃】 判官 【五頃】 幕職官 【四頃】 凡節鎮長吏 【十五頃】 通判 【七頃】 判官 【四頃】 幕職官 【三頃五十畝】 凡防團以下州軍長吏 【十頃】 通判 【六頃】 判官 【三頃五十畝】 幕職官 【三頃】 其餘軍監長吏 【七頃】 判官幕官並同防團以下州軍凡縣令萬戶以上 【六頃】 五千戶以上 【五頃】 不滿五千戶 【四頃】 凡簿尉萬戶以上 【三頃】 五千戶以上 【二頃五十畝】 不滿五千戶 【二頃】 錄事參軍比本判官曹官比倚郭簿尉發運制置轉運使副武臣總管比節鎮長吏發運制置判官比大藩府通判安撫都監路分都監比節鎮通判大藩府都監比本府判官黃汴河許汝石塘河都大催綱比節鎮判官節鎮以下至軍監諸路走馬承受并砦主都同巡檢提舉捉賊提點馬監都大巡河不得過節鎮判官在州監當及催綱撥發巡捉私茶鹽賊盜駐泊捉賊不得過簿尉熙寧以後復加詳定無大損益

  △金

  金制二品已上無職田三品而下在京者亦無職田外官正三品 【公田三十頃】 統軍使招討使副使 【公田二十五頃】 從三品 【公田二十一頃】 正四品副統軍 【職田十七頃餘官公田十五頃】 從四品 【公田十四頃】 正五品刺史知軍鹽使 【公田十三頃餘官職田十頃】 從五品 【公田七頃】 正六品 【公田六頃】 從六品同正七品 【職田五頃】 從七品統軍司知事鎮軍都指揮使招討使勘事官縣令警巡副京兆府竹監管勾鹽使司判諸部圖埒同提舉上京皇城司同提舉南京京城所黃河都巡河官河稅榷場使 【職田五頃】 會安關使知鎮城堡寨 【職田四頃】 正八品市令諸錄事諸防禦判赤縣丞諸劇縣丞崇福索多巡河官酒稅使醋使榷場副都巡檢 【職田四頃】 按察司知事大興府知事招討使知事副都巡檢節鎮以上司獄諸副將 【職田二頃】 從八品諸州軍判官諸京縣丞諸次劇縣丞諸三品鹽使判官漕運使管勾永豐廣備庫副使左右別貯院木場使諸默濟格諸額勒金 【職田三頃】 正九品諸警巡院判官諸縣丞諸酒稅副使 【職田三頃】 市丞諸司候諸主簿諸錄判諸縣尉散巡河官黃河掃物料場官諸鹽場管勾左右別貯院木場副使永豐廣備庫判諸都將隊將諸州軍司獄 【職田二頃】 從九品諸教授司候判官 【職田二頃】 天德二年省臣奏職官公田歲入有數前此百姓各隨公宇就輸而吏或多取以傷民宜送之官倉均定其數與月奉隨給然田之多寡不均有無不一或亦隨其一時之權宜而定者也

  △元

  元世祖至元三年定隨路府州縣官員職田上路達嚕噶齊及總管 【十六頃】 同知 【八頃】 治中 【六頃】 府判 【五頃】 下路達嚕噶齊及總管 【十四頃】 同知 【七頃】 府判 【五頃】 散府達嚕噶齊及知府 【十頃】 同知 【六頃】 府判 【四頃】 上州達嚕噶齊及州尹 【十頃】 同知 【五頃】 州判 【四頃】 中州達嚕噶齊及知州 【八頃】 同知 【四頃】 州判 【三頃】 下州達嚕噶齊及知州 【六頃】 州判 【三頃】 警巡院達嚕噶齊及警使 【五頃】 警副 【四頃】 警判 【三頃】 錄事司達嚕噶齊及錄事 【三頃】 錄判 【二頃】 縣達嚕噶齊及縣尹 【四頃】 縣丞 【三頃】 主簿 【二頃】 縣尉主簿兼尉並同經歷 【四頃】 十四年定各道按察使 【十六頃】 副使 【八頃】 僉事 【六頃】 至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及諸司職田比腹裏減半如上路達嚕噶齊及總管十六頃皆八頃餘各官悉依此制增運司官運使 【八頃】 同知 【四頃】 運副及運判 【三頃】 經歷及知事提控案牘 【二頃】 鹽司官鹽使及鹽副 【二頃】 鹽判 【一頃】 各場正同管勾 【一頃】

  △明

  明初諸王公主勳戚及內監寺觀皆有賜乞莊田百官皆有職田皆謂官田英宗正統元年令蘇松浙江等處官田準民田起科

  欽定續通典卷三十九